买活 第556节(4 / 7)
谢双瑶把发冬制服看做是给北地新朝的见面礼,要说是吝啬都不过分,眼看谢芳和庄素一人一句话,把谢双瑶的话头接了下来,田任丘、王志忠等人都是暗地里交换眼神,甚至连原西林的首辅温大人,也不由得加入了这眉眼官司里,大家都是感受到了新朝的基调——虽然没了边患,朝廷财政骤然也宽裕了不少,但很显然,这日子是不会太好过了,京官的日子,甚至也许还要比之前更紧巴。
“大家都坐吧。”
谢双瑶就像是没看到他们的小动作一般,在长桌一角先行落座,使馆秘书班这边看茶的功夫,王至孝也赶到了,一边连声请罪,一边在桌尾找了个位置,谢双瑶也随口关心了几句,“未先生那边,身体还好吧?有没有冻着?”
“冻是冻到了,但且喜精神十分兴奋,搀下去后眩晕了一会,便也无妨了。”王至孝欠了欠身子,语气恭谨,“未庶人也很盼着南下呢,到了南边,避开寒冬,也能好生休养。”
“那是,问问医生的意见,如果这个冬天不好过,就让他先南下也行,赶在大寒之前到南面去,免得这个冬天难过——就不用等家眷了,这些事他反正也操不了心,就等他弟弟赶过来之后,你们两个商议着办吧。”
政权既然平稳过渡,逊帝的安危,顷刻间似乎就成了细枝末节,不是谢双瑶问起,屋内都无人在意,被这么一提醒,敏朝旧臣面上简直都有些发烧了,谢双瑶倒觉得没什么,禅让之后,逊帝本来就该由买活军来负责,他的健康和后续发展,关系到买活军对于其余藩国的吸引力,买活军方面多上心一些也是该的——
这会儿,旧臣和买地的立场说不定还调转了,买地多希望他恢复健康,在新的岗位上安顿下来,敏朝旧臣怕不是就多希望他早点病逝,让他们可以继续淡化自己的过去。只是,这种心思比较见不得人,大家也都很会藏,肯定是没法轻易从脸上看出来罢了。
本来,按照计划,冬至到新年这段时间,是个过渡期,上元节后,京城新的人事结构就会完全确定下来,开始运转。那些在京城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官员,也多了一两个月做为缓冲,谢双瑶这里,也是找了不少和敏朝有渊源,在买地前程又不错的官吏来,疏导他们进行分流——这也是在曹蛟龙、吴素存等人身上得到的经验。
在她的安排中,逊帝移驾羊城港,是又一个时间节点,在那时候,未老二,也就是前信王会从买地北上,帮助未家人整体迁移南下,也就是说,在上元节之前,差不多京里需要多少人来维持运转,谁走谁留,这结果也应该逐渐明确。
在这之间,整个过渡委员会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商议着敲定新编制:这也是大家都摸着石头过河的问题,毕竟,京城还会剩下多少人,还需要多少人,这谁都不知道。很多问题都是大家谁也没有遇到过的,比如谢双瑶就完全没想到,京城的治安居然能一乱两个月还没平息下来,这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了,一般来说,有她在,有买活军的兵丁在,他们治下的城市总能迅速恢复秩序,这会儿都开始安排明年的生产了。
京城作为敏朝的首都,尤其还是一个和平过渡的敏朝首都,情况必定是非常特殊的——这要是打进来的话,那又是另外的局面了,一般来说,新政权攻破京城之后,都会把他们认为不值得拉拢的势力全部杀掉,金银珠宝据为己有,这么着只要预防兵士争赃内讧就行了,等到人都杀得差不多了,再来整顿秩序,剩下的平民百姓,早就被杀破了胆子,自然也不会和新朝作对,还不是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
在买活军这里,情况肯定就不同了,首先这是禅让,改朝换代就并不彻底,但谢双瑶还想达到改朝换代一般的瘦身效果,那挤掉废物冗余的过程,肯定就会比较漫长、反复而痛苦,那些本来会被消灭的势力,很多都还在蹦跶,不肯乖乖地被时代抛弃!
这股子混乱的风气,又影响了本该顺服的民间,才会造成京城这里断断续续地乱了这么久,孙世芳这些特调进京的买活军兵士,在买地恐怕几年都抓不了这么多人——这些被送去苦役的人,加在一起大概近一万,但这数目其实还是远远不够的,按谢双瑶的计算,她一刀砍掉的京官数目,大概在一万三四千人之多,这个是从官员名册和留任官员的数量计算出来的。
敏朝的京官数量在一万五千人左右,谢双瑶预备留下三千人左右,考量到这里大概还没算以种种名目留京的已致仕或者捐官不赴任而留京的册外人员,光是官员解职者要一万四千人,但很明显这些官员不是孤身在京城做官,他们会有家眷、小厮等等,往往这些人才是闹事的主力军,估算中,一个官员关系着十个京城常住人口,这是不夸张的。毕竟,虽然小京官可能只有二三仆从,甚至只有一个兼职的帮佣,但要考量到高官勋贵夸张的人口比,这么一平均下来,因为京城变化而失去前程指望的,这就有十三四万人了——就这还没算在京中聚居的未家宗亲呢。
说到宗亲,全国而论,大概几十万人这是有的,虽然经过谢双瑶随手为之,皇帝也极力配合的几次瘦身计划,朝廷财政不用供养江南宗亲了,也算是甩掉了沉重负担,但京里的宗亲也有四万人左右。
↑返回顶部↑
“大家都坐吧。”
谢双瑶就像是没看到他们的小动作一般,在长桌一角先行落座,使馆秘书班这边看茶的功夫,王至孝也赶到了,一边连声请罪,一边在桌尾找了个位置,谢双瑶也随口关心了几句,“未先生那边,身体还好吧?有没有冻着?”
“冻是冻到了,但且喜精神十分兴奋,搀下去后眩晕了一会,便也无妨了。”王至孝欠了欠身子,语气恭谨,“未庶人也很盼着南下呢,到了南边,避开寒冬,也能好生休养。”
“那是,问问医生的意见,如果这个冬天不好过,就让他先南下也行,赶在大寒之前到南面去,免得这个冬天难过——就不用等家眷了,这些事他反正也操不了心,就等他弟弟赶过来之后,你们两个商议着办吧。”
政权既然平稳过渡,逊帝的安危,顷刻间似乎就成了细枝末节,不是谢双瑶问起,屋内都无人在意,被这么一提醒,敏朝旧臣面上简直都有些发烧了,谢双瑶倒觉得没什么,禅让之后,逊帝本来就该由买活军来负责,他的健康和后续发展,关系到买活军对于其余藩国的吸引力,买活军方面多上心一些也是该的——
这会儿,旧臣和买地的立场说不定还调转了,买地多希望他恢复健康,在新的岗位上安顿下来,敏朝旧臣怕不是就多希望他早点病逝,让他们可以继续淡化自己的过去。只是,这种心思比较见不得人,大家也都很会藏,肯定是没法轻易从脸上看出来罢了。
本来,按照计划,冬至到新年这段时间,是个过渡期,上元节后,京城新的人事结构就会完全确定下来,开始运转。那些在京城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官员,也多了一两个月做为缓冲,谢双瑶这里,也是找了不少和敏朝有渊源,在买地前程又不错的官吏来,疏导他们进行分流——这也是在曹蛟龙、吴素存等人身上得到的经验。
在她的安排中,逊帝移驾羊城港,是又一个时间节点,在那时候,未老二,也就是前信王会从买地北上,帮助未家人整体迁移南下,也就是说,在上元节之前,差不多京里需要多少人来维持运转,谁走谁留,这结果也应该逐渐明确。
在这之间,整个过渡委员会主要的工作内容,就是商议着敲定新编制:这也是大家都摸着石头过河的问题,毕竟,京城还会剩下多少人,还需要多少人,这谁都不知道。很多问题都是大家谁也没有遇到过的,比如谢双瑶就完全没想到,京城的治安居然能一乱两个月还没平息下来,这多少有些出人意料了,一般来说,有她在,有买活军的兵丁在,他们治下的城市总能迅速恢复秩序,这会儿都开始安排明年的生产了。
京城作为敏朝的首都,尤其还是一个和平过渡的敏朝首都,情况必定是非常特殊的——这要是打进来的话,那又是另外的局面了,一般来说,新政权攻破京城之后,都会把他们认为不值得拉拢的势力全部杀掉,金银珠宝据为己有,这么着只要预防兵士争赃内讧就行了,等到人都杀得差不多了,再来整顿秩序,剩下的平民百姓,早就被杀破了胆子,自然也不会和新朝作对,还不是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
在买活军这里,情况肯定就不同了,首先这是禅让,改朝换代就并不彻底,但谢双瑶还想达到改朝换代一般的瘦身效果,那挤掉废物冗余的过程,肯定就会比较漫长、反复而痛苦,那些本来会被消灭的势力,很多都还在蹦跶,不肯乖乖地被时代抛弃!
这股子混乱的风气,又影响了本该顺服的民间,才会造成京城这里断断续续地乱了这么久,孙世芳这些特调进京的买活军兵士,在买地恐怕几年都抓不了这么多人——这些被送去苦役的人,加在一起大概近一万,但这数目其实还是远远不够的,按谢双瑶的计算,她一刀砍掉的京官数目,大概在一万三四千人之多,这个是从官员名册和留任官员的数量计算出来的。
敏朝的京官数量在一万五千人左右,谢双瑶预备留下三千人左右,考量到这里大概还没算以种种名目留京的已致仕或者捐官不赴任而留京的册外人员,光是官员解职者要一万四千人,但很明显这些官员不是孤身在京城做官,他们会有家眷、小厮等等,往往这些人才是闹事的主力军,估算中,一个官员关系着十个京城常住人口,这是不夸张的。毕竟,虽然小京官可能只有二三仆从,甚至只有一个兼职的帮佣,但要考量到高官勋贵夸张的人口比,这么一平均下来,因为京城变化而失去前程指望的,这就有十三四万人了——就这还没算在京中聚居的未家宗亲呢。
说到宗亲,全国而论,大概几十万人这是有的,虽然经过谢双瑶随手为之,皇帝也极力配合的几次瘦身计划,朝廷财政不用供养江南宗亲了,也算是甩掉了沉重负担,但京里的宗亲也有四万人左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