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3 新的赋税制度1(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蔡道刚一上任,就着手颁布并实施了一套新的赋税制度。

  他并没有选择直接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强行在各地事实新的赋税制度,而是采取以往的方法,以点带面,找准了几个试点的地区,逐步推广。

  当然,这套新的税收制度,蔡道在自己担任三司使的时候,也只打算在长江中上游以北,淮河以北的确推广。至于以后,是否在南方推广它,那就要由新皇帝自己去做判断。

  新赋税制度被命名为‘新均田制’。

  实际上,无论是西晋的户调法,还是唐初的租庸调法,都是脱胎于曹魏时期,曹操颁布实施新的有别于汉法的赋税制度。

  三国志魏志武帝记中记录可这么一段话: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

  这句话就详细描述了曹魏的赋税制度,而它相较于两汉的赋税制度,有两点很大的不同。

  第一,汉代的土地税是按土地的收获量分成征收,如十稅一、十五税一、三十税一等。而曹魏的土地税则直接按亩征收定额赋税,每亩只收四升。

  曹魏的土地税征收是个比较明显的进步。固定里每亩征收的具体粮食数字,某种程度上,可以激发农民想方设法增加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这也给了北魏那本《齐民要术》的成书提供了基础。

  当然,当时的曹魏是以曹操在北方大力推广屯田制度为骨干,因此,真正受惠于这个土地征收税的,并不是大部分普通老百姓,而是那些在战争中保存下来的地方豪强。

  因此,那些屯民所要缴纳的赋税还是非常重的。曹操在屯田时,能够每亩征收五六成比例的收成。

  第二,汉代的对于成年百姓和未成年的百姓都要争取固定金额的金钱税收,被称为‘口赋’和‘算赋’,而曹魏的户口税是按户出绢二匹、绵二斤。

  这也就是将征收钱币改为征收实物。

  先开始,确切的说是汉武帝之前,朝廷对于征收的年龄和具体数额都比较轻,后来,苛刻起来,也为了同匈奴战事的需要,朝廷开始征税的百姓年龄是越来越小,而两赋征收数额却越来越多。

  这也就是南阳地区因为丁口税过重,导致百姓们无法养育多余的孩子,溺毙婴儿。后来,来了邵信臣和杜诗主政南阳后,主动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导民向善,这两位好官,就被百姓们成为父母官。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