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1 新官上任三把火4 第9更(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在蔡道的认知当中,这现象应该起源于汉光武帝刘秀建立的后汉。

  这位被后世称颂的皇帝,其实,派出他的身份和姓氏,他的出身比他先祖刘邦还低,也就比后梁朱全忠和大明太祖朱元璋高了一些。

  说穿了,刘秀就是一个顶着汉室宗亲,在家里种地的半农半读的农夫而已。

  正是在东汉,世家实力逐渐兴起,地方政务被各地的世家豪姓所把持。而刘邦得以起家的亭长这个地方蚊子官职居然在东汉中后期消失了。

  从此,县以下的那些里长,保长或者村长全都是地方上的土豪劣绅担任,或者是大家族里的族长担任。

  国权不下县,县下惟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靠伦理,伦理造乡绅。

  这么串联下来,到了大宋朝更是变本加厉,乡村之中,私刑泛滥。

  蔡道会同六位丞相经过商议,一致决定现在北方开始事实,皇权下县的政令。

  第一步,县以下的官员正是纳入吏部管辖的范畴,并且恢复亭长这一异常重要的蚊子官。

  里长,乡长都由知府和知州任命,而这些人并不是当地人,而是由每一年的从太学或者国子监毕业的学子担任。而亭长则由退役的禁军士兵担任。

  这下子,既能让冗官们有事做,不至于白白浪费薪俸,又能让朝廷和地方之间的关系,时刻保持着上情下达和下情上达的平稳状态。

  仅仅是北方地区,就一下子消化了朝中的冗官,就这样,还有不少缺额暂时无法补上。

  蔡道和六位丞相进一步固化了文官和武官们磨勘和升官的标准和年限。

  文官从里长乡长,最短需要六年的时间,而干得长的,最长也不得超过十二年,也即一任里长任期是三年,不得超过两任,如果连续两个任期内,同时得到上官和御史的差评,任期结束,这样的人即便再年轻,也只能辞官归了。当然,蔡道也给了这样的人申述的机会,毕竟,谁也不能保证派到地方的监察御史不会和知州知府串通一气。

  如果考中进士的,就幸运一些,因为,他们被授予的初始官职就会跳过了里长或者乡长,同样是三年一个任期,除了头三甲进士以外,其他进士都只能做做县令手下不入流的辅佐官。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