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6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打量着寡人不知道你们这些奴才秧子的把戏?祖上原是订下家法,宫里虽用阉宦但自有规矩。朕事情多,宫里也没有皇后,没顾着治理,你们便上头上脸地越来越加放肆了!再这么下去如何了得,——苏溪传旨下去,立即做一个“内监宫嫔人等干与朝政者斩’的大石头,竖在安门下!”众人只道楚昭素日温和,对待身边人也从来不曾打骂,岂料今日却拿高文作法,一个个心惊胆战。

  这时外头已经动刑,一开始还有鞭响声呼痛声传进来,后来大约是被堵了嘴,或者高文自个忍耐着,不敢叫疼。太监挨打也是有讲究的,有时候被打的人叫的厉害,其实打得并不疼,真正打实了,却让人叫都叫不出来。

  院子里很安静,唯独剩下鞭子撕裂空气的呼啸以及打在肉上的钝响。

  阿熙听了,帮獾郎堵住耳朵,皱着眉道:“真吵。父皇,教训几鞭子便算了,獾郎这样胆小,吓坏了怎么办?”

  “那好吧,便瞧着阿熙的面子上减去剩下的鞭子,只是全都给我记在帐上!叫他从太极殿回昭阳宫侍候——苏溪,你可瞧见了?这就是样子,给我拖出去叫太监们一个个地都仔细了。妄议朝政,泄露宫廷机密的,高文便是前车之鉴,仗着自己那点体面的大可以来试试。”说完楚昭站起身来,抬脚上朝去了。

  当时的情况是“九镇日请增兵,兵部日请给饷”,南书房的重臣们头都要大了。楚昭还没来,就差点当庭掐起来。

  朝争的主要原因在于王若谷一封请求给边关将士添棉衣的折子。

  文官们甚为怀疑:头年入冬之时不是才送过一次吗?如今已是秋季,天气尚暖,如何又再要?还有还有,这兵马数目是不是实数?军饷是不是都用在了实处?这中间的黑洞究竟有多大?

  卢恒作为户部尚书,十分光棍地跪在地上叹气:“今边费日增,计一岁所入之数,不过堪堪收支齐平罢了。如今天下初定,亦不可增税。况且安靖年间军费不过五十九万两,到本朝,却已经飙升到二百六十七万两。究其根本,乃是因为陛下仁厚,以前的军户并无钱财可得,如今便是普通大兵,一年也有一百贯钱。前方兵不足,将领也有一半是畏战的。泰哲部落统共才十万余众,其精锐不过三万,当年陛下以三万人打败犬戎十万众。反观如今又怎么样呢?若不是边将怯战少谋,何至于此!微臣只恐陛下之德政被奸人所败坏啊,反而养出军队里的蛀虫啊。”

  武将们一听都炸了:我贪污你什么,你还要来骂我?把我骗去那么远,一百贯都不给我?

  王若谷,崔景深等人逐渐接手斜桥世家的权利,大家当年同为王府幕僚,跟随陛下南征北战,筚路蓝缕开创了事业,有一份同僚情义在其中,因此,世家和寒门的矛盾在楚昭初登基时并不明显。

  然而矛盾是一直存在的,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

  大丈夫何患无妻,却不可一日无权。权力就是这样让人目眩神迷。当官的都想在权力的金字塔中获得更高的位置,而资源却总是稀缺的,这样问题就棘手了。现在,大楚朝堂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文臣集团和武将阵营的矛盾。

  很在双方对掐之时,有一个叫陈逢时的言官跳出来指责谢棣,说他:对边将冒功领赏的睁只眼闭只眼,而真正杀退了敌人的又故意压住不赏,估计全看贿赂多少而定。如此赏罚不公,即使有敢拼的边将也不拼了。

  这一下闹哄哄的朝廷整个安静了下来,众臣绝没有想到有个愣头青居然胆敢把谢棣捅出来。倒不是因为谢棣是楚昭的表兄,而是因为谢棣背后站着的是王若谷!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