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节(2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也是巧了,叶医生告诉她,有研究表明,六公里的慢跑所产生的多巴胺可以延续一天的好心情。而这个距离,这个速度,也正好是她最舒适的距离和速度。

  每个夜晚,她结束一天工作,便会回家换上运动服和跑步鞋,在附近的街心花园里做准备活动,而后跑上六公里,风雨无阻。那些冬夜里,她在街灯的光晕与黑暗之间穿过,摆臂,大腿带动膝盖与胫骨,听着自己的呼吸和心跳的节奏。

  只在那些时刻,她觉得,他们的约定,他一定还记得。

  第40章 q中心

  服药三个月之后,随清开始心理治疗。

  去见心理医生之前,她看了一些这方面的书,却是越看越茫然。心理治疗的流派何其之多,那些基于宗教信仰或者个人经验的自不必说,时下国内正规机构里最常见的还是经典的精神分析疗法与后来发展出来的认知行为疗法。

  所谓精神分析疗法,往往需要追根溯源,将现时的情绪放大,尝试找到幼年亲密关系中的问题,以及应此产生的自我保护模式。

  而认知行为疗法又正好相反,并不特别寻求儿时的心理创伤,直接关注当前的问题,尝试改变思维和行为模式。

  看书看到此处,随清就曾玩味地想,两相比较下来,似乎还是弗洛伊德的理论更加讨喜一些。精神分析法实在是个自我安慰的好途径,无论病情如何,心理咨询师都可以告诉病人,你并非命中异数,也不是人品不够好,只是因为小时候缺爱,比常人少得到了几个拥抱而已。

  总之,理论学习并没有什么结果。随清最后去见的心理咨询师还是叶医生推荐的,精卫中心心理咨询科的医生,正高级别,属于分析派与认知行为派的结合。

  医生人很和气,四十几岁,女性,各方面的资历都很出众,就连声音也很好听。但也许是病入膏肓了吧,随清的配合始终流于表面,仅限于准时赴约,态度平和,问什么就答什么,要她回去之后做的任务也都一一履行。

  所有这些她都认认真真地做着,不差分毫。但几次下来,却并没有感受到任何不同。她不得不承认,自己仍旧抵触这种方式。问题真正的症结,她一点都不想触碰,不管是她的幼年,还是曾晨。

  相比之下,她在精神科门诊倒更像是个模范病人。按时服药,合理作息,坚持锻炼,注意营养,医生对她的要求,她都做到了。

  直到有一次叶医生主动问起心理咨询的事,她这才委婉地说了几句,言语间有些想放弃的意思。

  叶医生倒也觉得没什么,对她道:“心理咨询本身就不是立竿见影的,患者跟咨询师之间也讲究一个缘分,你要是觉得不合适,就换了吧。”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