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月出(6 / 7)
王美人捧起一盏荷灯,神色很是忧郁,“皇上不许在宫中公开祭奠皇后娘娘,我和刘才人每年只能做些荷灯,悄悄投进这小湖里。这小湖是皇后娘娘生前叫人修的,是活水,通着外面,皇后娘娘生前最爱在这湖畔赏月,我们在这祭奠她,她若能看得见,会高兴的。”
我抬头一望,果然柳树梢头挂着一轮明月,皎洁如玉,照人心魄,也皇后去的日子,是七月十三,离月圆只差两天。
王美人在湖畔坐下,刘才人帮她点亮灯芯,两人共同将一盏荷灯放入湖面。荷灯在湖边转了几圈,这才摇摇晃晃随着水流向远方漂去。王美人闭眼合十,口中默念佛经,刘才人的目光却一直紧随着荷灯远去的方向,直到荷灯漂出视线,这才拭了拭眼角。见我看她,又不好意思地解释道:“我原是皇后娘娘宫里的旧人,看这灯光,好像看到娘娘的眼睛一般,心里不由难过。”
我也黯然垂下了头。
王美人叹口气,又放了一盏灯,“平民皇后太难做。就算是也皇后那般温柔贤淑、无可挑剔的人,最后也逃不过香消玉殒的结局。”
刘才人不无哀伤道:“我常听人说,情深不寿,慧极必伤。大概皇后娘娘太好了,所以早早去了。”
我低头细想,印象中只记得也皇后饱读诗书,对定王及其严厉。定王很小时候,也皇后便教他读书认字,定王背书,稍有错漏,也皇后便用戒尺责打他,且绝不手下留情,直看得我都心惊肉跳。因身份特殊,也皇后不许定王擅自出去玩耍,定王若敢偷偷出去,惩罚会加倍,记得有一次定王听到叫卖声出去看了一眼,被也皇后在大雪天里罚跪了一个时辰。也皇后的脸上从来难见笑容,似乎只有两种神情:严厉和烦躁,似乎与温柔并不沾边。
我轻声道:“想必皇后娘娘生前,恩宠并不输如今的贵妃娘娘吧。”
刘才人看我一眼,叹道:“贵妃如何能与皇后娘娘相比,皇上与皇后娘娘可是结发夫妻。”
又回头眺望湖面盏盏河灯,像是娓娓道来一个久远的故事。
“皇后娘娘本是燕郡人氏,燕郡紧靠北峤林,虽然现在峤林已和中原完全隔绝,但二十多年前,峤林时常侵扰边境,皇后娘娘家住城国边城,世代开医馆为生,战时便兼做军医,救治受伤的城国军民。皇上当时还是燕王,食邑燕地,见峤林屡屡侵犯,少年意气,带兵讨伐。然而峤林多悍勇之兵,皇上初期出征不顺,负伤退守边城,在也家养伤时和皇后娘娘结了缘。
国丈极力反对娘娘嫁进皇室,娘娘也肯听话。可皇上却是个不服气的性格,国丈越反对,他就越非皇后娘娘不娶,软硬兼施,甚至惊动了先帝。国丈被逼得无法,幸好娘娘自己愿意嫁,便无奈答应了下来。
后来皇上举大事,李懋良将军执掌京畿兵权,又极有威望,若得李氏助力,天下可定一半。可京畿离燕地太远,皇上不方便出面,国丈知晓皇上的心意,为了这个他不满意的女婿,主动请缨,三顾李府,和李将军结成知己,说动了李将军助皇上起事,之后又说服皇后娘娘,劝皇上纳了李氏为王妃,从此李将军更是对皇上忠心耿耿。
大事既成,皇上对也氏一再封赏,然而国丈只受赏,不受封,也不愿国舅出仕做官。国舅爷耿直,听不进去国丈的话,认为国丈狭隘自私,不愿担责,与国丈多有争执,这些事传到皇上耳朵里,皇上又总想起当初国丈反对他和皇后娘娘的亲事,长久以往,皇上对国丈心里渐渐有了嫌隙。
后来国舅爷被查办,贵妃诞下宥王,国丈知道祸事临头,趁所有人的注意力在贵妃身上,安排人将皇后娘娘和定王送出了宫。娘娘走时,国丈只留了一句话,‘不知对错,但凭本能’。国丈做完这些便举家自尽。皇上雷霆之怒,密令追捕皇后娘娘,诛国舅九族。后来因为遍寻不得皇后娘娘,又祸延天下也氏。直至皇后娘娘于广陵郡自尽,方告一段落。
↑返回顶部↑
我抬头一望,果然柳树梢头挂着一轮明月,皎洁如玉,照人心魄,也皇后去的日子,是七月十三,离月圆只差两天。
王美人在湖畔坐下,刘才人帮她点亮灯芯,两人共同将一盏荷灯放入湖面。荷灯在湖边转了几圈,这才摇摇晃晃随着水流向远方漂去。王美人闭眼合十,口中默念佛经,刘才人的目光却一直紧随着荷灯远去的方向,直到荷灯漂出视线,这才拭了拭眼角。见我看她,又不好意思地解释道:“我原是皇后娘娘宫里的旧人,看这灯光,好像看到娘娘的眼睛一般,心里不由难过。”
我也黯然垂下了头。
王美人叹口气,又放了一盏灯,“平民皇后太难做。就算是也皇后那般温柔贤淑、无可挑剔的人,最后也逃不过香消玉殒的结局。”
刘才人不无哀伤道:“我常听人说,情深不寿,慧极必伤。大概皇后娘娘太好了,所以早早去了。”
我低头细想,印象中只记得也皇后饱读诗书,对定王及其严厉。定王很小时候,也皇后便教他读书认字,定王背书,稍有错漏,也皇后便用戒尺责打他,且绝不手下留情,直看得我都心惊肉跳。因身份特殊,也皇后不许定王擅自出去玩耍,定王若敢偷偷出去,惩罚会加倍,记得有一次定王听到叫卖声出去看了一眼,被也皇后在大雪天里罚跪了一个时辰。也皇后的脸上从来难见笑容,似乎只有两种神情:严厉和烦躁,似乎与温柔并不沾边。
我轻声道:“想必皇后娘娘生前,恩宠并不输如今的贵妃娘娘吧。”
刘才人看我一眼,叹道:“贵妃如何能与皇后娘娘相比,皇上与皇后娘娘可是结发夫妻。”
又回头眺望湖面盏盏河灯,像是娓娓道来一个久远的故事。
“皇后娘娘本是燕郡人氏,燕郡紧靠北峤林,虽然现在峤林已和中原完全隔绝,但二十多年前,峤林时常侵扰边境,皇后娘娘家住城国边城,世代开医馆为生,战时便兼做军医,救治受伤的城国军民。皇上当时还是燕王,食邑燕地,见峤林屡屡侵犯,少年意气,带兵讨伐。然而峤林多悍勇之兵,皇上初期出征不顺,负伤退守边城,在也家养伤时和皇后娘娘结了缘。
国丈极力反对娘娘嫁进皇室,娘娘也肯听话。可皇上却是个不服气的性格,国丈越反对,他就越非皇后娘娘不娶,软硬兼施,甚至惊动了先帝。国丈被逼得无法,幸好娘娘自己愿意嫁,便无奈答应了下来。
后来皇上举大事,李懋良将军执掌京畿兵权,又极有威望,若得李氏助力,天下可定一半。可京畿离燕地太远,皇上不方便出面,国丈知晓皇上的心意,为了这个他不满意的女婿,主动请缨,三顾李府,和李将军结成知己,说动了李将军助皇上起事,之后又说服皇后娘娘,劝皇上纳了李氏为王妃,从此李将军更是对皇上忠心耿耿。
大事既成,皇上对也氏一再封赏,然而国丈只受赏,不受封,也不愿国舅出仕做官。国舅爷耿直,听不进去国丈的话,认为国丈狭隘自私,不愿担责,与国丈多有争执,这些事传到皇上耳朵里,皇上又总想起当初国丈反对他和皇后娘娘的亲事,长久以往,皇上对国丈心里渐渐有了嫌隙。
后来国舅爷被查办,贵妃诞下宥王,国丈知道祸事临头,趁所有人的注意力在贵妃身上,安排人将皇后娘娘和定王送出了宫。娘娘走时,国丈只留了一句话,‘不知对错,但凭本能’。国丈做完这些便举家自尽。皇上雷霆之怒,密令追捕皇后娘娘,诛国舅九族。后来因为遍寻不得皇后娘娘,又祸延天下也氏。直至皇后娘娘于广陵郡自尽,方告一段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