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4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功曹禁不住叹道:“这群人究竟是如何想的?崔子竟可是深得圣眷之人,何须崔家使什么手段?崔家又敢使出什么手段?”

  雍州刺史道:“也不过是有人生出嫉恨之心,胡乱嚷嚷几句罢了,却让人煽风点火利用起来,造成了如今的风波。这等小人心性,官场上也留他们不得。便是御史风闻奏事,也须得有‘风’可‘闻’呢,哪有自造‘风闻’的道理?将那些个只会瞎嚷嚷的人好生拘几天,给他们都记上一笔。”

  “那崔子竟确实是个有大才的。躲在后头那煽风点火之人的心思委实恶毒得很——便是流言蜚语,也将他好好的名声给毁了。寻常人又哪里知道其中利害,可别因此事坏了他的前程才好。”功曹是个惜才之人,又接道。

  雍州刺史笑了笑:“这种事还不好办?你且将崔子竟的两张卷子都抄几遍。府衙外张贴一份,让这些士子看看自己可能做得出如此漂亮的策论;我具折子给圣人递一份,合该禀报圣人,便是看中的人才也有人出手摧折;再给房相、魏相一份,他们都是惜才之人,往后必不会让他埋没的。”

  那功曹道:“使君(刺史别称)为何不给崔尚书一份?也好教他知道,使君出了大力。”

  雍州刺史看了他一眼,抚了抚颌下长须,自若地笑了起来:“崔家都是聪明人,示好也不必露出多少痕迹。我将崔子竟的卷子呈给圣人,又张贴到府衙外,他自然便知道我做了什么事。”

  功曹不禁流露出佩服之意,起身行礼道:“下官立刻便去抄写。”

  于是,聚集在雍州府衙外的文士们并未等来功曹的解释,反倒等来了两张墨迹簇新的文卷。功曹亲自将文卷贴在榜文旁边,冷笑道:“这便是崔子竟读史、时务策的卷子。使君说了,尔等若是自负能做出更好的卷子,他便再出几题给你们试试。若是做不出来,便坦然承认不如崔子竟就是了。以这等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坏崔子竟的名声和府试的威望,简直是大唐文人之耻!”

  ☆、第一百五十八章 一波未平

  “四郎君得了解头!咱们家四郎君得了解头!”

  当崔渊得中解头的消息传到崔府,全府上下立即一片欢腾。前来庆贺的丹阳长公主、衡阳长公主都已经到了,闻讯自是与喜悦不已的真定长公主有说有笑。郑夫人又使人去国子学将崔笃、崔敏、崔慎唤回家,毕竟此时只有旁支的崔沛待客确实有些说不过去。附近住着的几家夫人也都匆匆赶了过来道贺,王玫牵着崔简给这些或陌生或熟悉的贵妇们见礼,险些脸都要笑僵了。

  满面笑意的李治也在此时踏入了崔家的夹缬工坊,望着正专心致志打磨雕版的崔渊,一时之间竟觉得不好打搅他。看了许久,他仿佛也出了神,不知想起了何事,便开始魂游天外,神情也一变再变。直到崔渊终于将雕版打磨完,令工匠们再去试着印刷一次,才发现他就在旁边:“大王什么时候来的?”

  “已经来了一阵。本想与你传个好消息,见你正忙着,便索性不打扰你了。”李治笑道,“恐怕谁也料不到,雍州新出的解头,竟然丝毫不关心府试的结果,一直待在这夹缬工坊中罢。”

  “府试的结果不会出任何意外,我又何必关心?”崔渊抬了抬眉,“且,这摹本之事,可比府试重要多了。不仅我尽力而为,大王也日日奔波劳累,来往于这等腌臜之地。都做到了如此地步,自是应当让圣人觉得满意,方能慰藉连日的辛劳。”

  “你说得是。”李治有些兴奋起来。他难得如此高兴,一贯有些苍白的脸上也涌起了红晕:“上一回印刷出的摹本,我便觉得很是不错了。这一回,想必定不会比你亲手临摹的差多少。阿爷见了,也只有欢喜的。想来,四阿兄也不会再取笑我们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