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无题】(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但是相应的制度规范却没有建立起来总部与网点之间只有激烈机制,而没有相应的约束机制。

  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也存在较为明显的缺陷,它主要是按照回款的多少来评定工作考核的管理思想,对于市场通路的精细化建设,没有给予足够重视。

  甚至有传言,旭日集团原来有很多从冀州出来的业务员,为了配合考核,私下和经销商达成口头的’君子协定’,即只要你答应我的回款要求,我就可以答应你的返利条件,而且我还可以从集团公司给你要政策,甚至还可以让你卖工期的产品。

  这种四处漏风的考评机制,让很多分公司的经理、业务员根本不管市场上的铺货、分销和监督,而是住进了经销商包的酒店,除了催款和不可能实现的大胆承诺外,就是和经销商一起欺骗企业。

  当然,面对内外交困的局面,旭日集团也并非坐以待毙,反而是开始给集团做大手术,开始大刀阔斧的改革起来。

  第一步自然是给企业高层大换血,毕竟高层永远是火车头。

  旭日集团的本意是将原有的粗放、经验主义的管理向量化、标准化管理转变。

  据说,旭日集团当时引进了30多位博士、博士后和高级工程师,个个是战略管理、市场管理、品牌策划和产品研发方面的少壮派高手,其中集团的营销副总还是曾经可口可乐中国公司的销售主管。

  第二步是把1000多名原来在一线的销售人员安排到生产部门,试图从平面管理向垂直管理转变。集团总部建立了物流、财务、技术三个垂直管理系统,直接对大区公司进行调控,各大区公司再对所属省公司垂直管理。

  第三部是把旭日集团的架构重新划分为五大事业部,包括饮料事业部、冰茶红酒事业部、茶叶事业部、资本经营事业部、和纺织及其他事业部,实现多元化经营。

  这些手段,表面上看十分美好,也切中了旭日集团的腐肉,在行动上也堪称‘大破大立”,然而悲剧也由此而生。

  大刀阔斧的改革还未让产品的市场表现‘止跌回升’,组织内部就先乱了。

  当‘空降兵’进入旭日机缘并担任要职之后,新老团队的隔阂、摩擦日益加深,公司管理层当初怎么也没有想到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

  从国外回来的‘洋领导’移植的成功模式在元老们哪里碰壁,元老们的经验性的决策在新人哪里触礁。

  更要命的是,公司最初没有明确的股权认证,大家都不愿自己的那一份被低估,元老们心里想的是“当初我的贡献比你大”,而新人们心里想的是“今天我的贡献比你大”。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