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6 / 7)
三皇子怒气冲冲地回到府中,对着叶大公子和沈卓说:“他们这是想亡国啊!那个小人!为一己之私,竟然置国家而不顾!”
沈卓心说他的确是亡国之君,但此时只能说:“你别急,我们可以开始招募义兵。”
叶大公子心中乱鼓,这是打仗了,跟平常文臣之间的勾心斗角可就不一样了,也说道:“是,殿下可以向皇上建议,让朝廷告示民众自发抗敌。”
三皇子怒击桌案:“让民众自发?!百姓如果能抗敌,要军人干吗?!让平民去抵挡北戎之兵,不是去送死吗?!”
沈卓却是知道后面的步骤,说道:“可还是要朝廷发文,这样才能起义兵,不然名不正言不顺。有了义兵,总比没有好吧?”
三皇子同意了,次日,三皇子多了一项建议,要朝廷发令抗敌。这种两片嘴一碰又不用花钱的事很好做,皇帝同意了,只不过加了些限制。
朝会后,兵部就向各地散发了征兵令,但是让人们自筹军需,朝廷既不给武器也不给军饷,要由朝廷命官带领,至于要到何处去集合,怎么调动,都很含糊。同时还诏令各地的早就解散了的厢兵募兵重新集合,准备迎敌。
皇帝和太子,哪怕是三皇子都没有想到,这么一纸空文一样的几句口令,却得到了极为巨大的反响。
虎视眈眈的各方人士一直在等着这个文件,一夜之间,京城沸腾了。
过去的几个月中,强兵论、御敌论已经深入人心,各地所写的文章早就铺天盖地。文人学子一直在疾呼朝廷支援边关,提供军需。现在朝廷松口了,怎么能不雀跃欢腾?
京城各处都有人开始颂唱沈家军的英雄事迹,大肆表彰投军报国之举。忽然间,军人成了最可爱的人,许多青年人都闹着要从军,去支援沈家军。
这个消息还被极为火速地传往各地,严敬为首的在野老臣立刻开始行动:派了门生学子到富户中去募集粮草银两,募集义兵,征收粮草……
太子非常不喜这么强烈的反应,为了阻断镇北侯的求援,太子让人除去从燕城到京城所剩无几的驿站中的重要站点,别再为镇北侯递什么紧急军情了!
张允铭和宋夫子等人带领的义兵接近江南地区时得到了朝廷征兵的消息,宋夫子立刻让人打出了“抗敌义兵”旗号,然后让其他队伍逐渐加入,往张允铭的外祖李家去了。
李氏在江南商号满地,张允铭人还没有到,李老官人早就得到了消息。张允铭几百里外,就有李家的商户送粮送银,到李老官人的城中时,张允铭的队伍已经满载了物资粮草。
↑返回顶部↑
沈卓心说他的确是亡国之君,但此时只能说:“你别急,我们可以开始招募义兵。”
叶大公子心中乱鼓,这是打仗了,跟平常文臣之间的勾心斗角可就不一样了,也说道:“是,殿下可以向皇上建议,让朝廷告示民众自发抗敌。”
三皇子怒击桌案:“让民众自发?!百姓如果能抗敌,要军人干吗?!让平民去抵挡北戎之兵,不是去送死吗?!”
沈卓却是知道后面的步骤,说道:“可还是要朝廷发文,这样才能起义兵,不然名不正言不顺。有了义兵,总比没有好吧?”
三皇子同意了,次日,三皇子多了一项建议,要朝廷发令抗敌。这种两片嘴一碰又不用花钱的事很好做,皇帝同意了,只不过加了些限制。
朝会后,兵部就向各地散发了征兵令,但是让人们自筹军需,朝廷既不给武器也不给军饷,要由朝廷命官带领,至于要到何处去集合,怎么调动,都很含糊。同时还诏令各地的早就解散了的厢兵募兵重新集合,准备迎敌。
皇帝和太子,哪怕是三皇子都没有想到,这么一纸空文一样的几句口令,却得到了极为巨大的反响。
虎视眈眈的各方人士一直在等着这个文件,一夜之间,京城沸腾了。
过去的几个月中,强兵论、御敌论已经深入人心,各地所写的文章早就铺天盖地。文人学子一直在疾呼朝廷支援边关,提供军需。现在朝廷松口了,怎么能不雀跃欢腾?
京城各处都有人开始颂唱沈家军的英雄事迹,大肆表彰投军报国之举。忽然间,军人成了最可爱的人,许多青年人都闹着要从军,去支援沈家军。
这个消息还被极为火速地传往各地,严敬为首的在野老臣立刻开始行动:派了门生学子到富户中去募集粮草银两,募集义兵,征收粮草……
太子非常不喜这么强烈的反应,为了阻断镇北侯的求援,太子让人除去从燕城到京城所剩无几的驿站中的重要站点,别再为镇北侯递什么紧急军情了!
张允铭和宋夫子等人带领的义兵接近江南地区时得到了朝廷征兵的消息,宋夫子立刻让人打出了“抗敌义兵”旗号,然后让其他队伍逐渐加入,往张允铭的外祖李家去了。
李氏在江南商号满地,张允铭人还没有到,李老官人早就得到了消息。张允铭几百里外,就有李家的商户送粮送银,到李老官人的城中时,张允铭的队伍已经满载了物资粮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