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0章 摄政王(2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不知道崇祯在吊死的最后时刻,对张守仁是何观感?总之,一切烟消云散的时刻,张守仁也唯有在自己的府邸奠酒一杯,祭奠这位一生悲剧的君王。

  从私情上来说,崇祯待他不薄,而张守仁能回敬给他的,也唯有私宅的这些。

  从公理来说,皇帝死的不亏。他的治下,那么多无辜战死的将士,那么多死于东虏刀下的百姓,那么多死于灾荒的灾民,哪一个不是他治下的子民?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哪怕就从这一点,皇帝殉国,也是理得其所。

  再下来,清兵入关,李自成节节败退,而清军一路追击到潼关,入关中,那是阿济格一路。

  多铎一路在潼关会合之后,折向河南,过淮泗之地,渡淮河,往宿迁,再打下扬州,过江。

  仍然是降者无数,多铎到南京时,仍然是雨天,降官几百人跪下在城门处迎他,手本丢的一地都是,这副丑态,仍无丝毫变化。

  清国虽然被张守仁偷袭成功,但仍然是幅员万里的大国,举族入关,降将如云,在天下人看来,仍然是最有气运的。

  三百年一转气运说,在中国已经是无可颠覆的真理了。

  这个时候,没有人太多执着于华夷大防,无非又是一个新的蒙元王朝,朝代更迭,与百姓无关。而士大夫和武将们,只要给他们原有的利益就可以了。

  只有山东,只有山东在诡异的平静之中。

  在原本的历史上,阿巴泰率淮塔等人打下山东,剿灭几股农民军,然后淮塔打下徐州,淮安,是清军三路兵中的偏师。

  但在这个时空,恐怕杀了阿巴泰这位饶余贝勒也不敢下山东了。

  清军各旗之下,愿意到山东和张守仁硬碰的也是寥寥无已。

  没有人领路,大势上清国一方也是两眼一抹黑,他们只觉得,能打下多少地方先打下来,然后再理会张守仁之事。

  或者,在明国灭亡之后,以收买的办法来解决山东。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