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节(6 / 7)
杨洪接连几夜无眠,焦虑万分,终于等来了皇帝的回复,命他全力以赴应对,说朝廷会尽快增派援兵。
他起先信以为真,再过一夜,非但没有收到任何关于增援的后续,反而获悉了一道于他而言犹如晴空霹雳的消息。
靖关的那道铁门,在皇帝出关之后,便就封锁关闭。任凭已经知道战乱消息想要逃难的民众如何聚在关门下叩门哀求,对面充耳不闻,毫无反应。
杨洪大怒,自己不敢走开,再派亲信前去质问,被那守关之人以一句冷冰冰的上命难违给顶了回来。
他全部都明白,亦彻底地绝望了。
必是朝廷出了大事,弃卒保车,放弃河西,任由他的两万将士和十万民众自生自灭了。
在起初短暂的绝望过后,毕竟是守了多年边关的老将了,很快便镇定了下来,迅速召来幕僚和官员商议对策。
玉门关只是一个凭空矗在沙洲里的关口,没有天堑可依,并不好守,且长城战线又太长,对方若是凭借兵力优势,发动多点的齐头进攻,他这边没有足够人马调用,根本不可能组织起有效的全线防守。而一旦被撕开口子,全线崩溃将不可避免。
杨洪最后做出了一个不得已之下的抉择:放弃玉门关和河西半壁,在东狄大军到来之前,尽快将西部的民众迁入郡城,到时候,集中全部兵力,围绕郡城设点作战,守到最后一刻。
至于结果,只有一话:尽人事,听天命。
他怀着必死的悲壮,下了这道命令。
而这时,东狄大军虽还没到达,但大战将临,后路又被朝廷截断的消息已是遍地传播,都尉府关于人员全部尽快撤往郡城的公告,也贴满了各城各镇驿舍大门旁的墙面。
玉门关关门紧闭,无论如何叫门,没有半点反应。好在守卫长城的戍卒也撤得差不多了,越墙不会再有危险。
菩珠只能弃车,这一日,在随从的帮助下,小心地翻过城墙进入河西,跟随路上逃难的人流走了一天,终于临时搭上一辆驴车,一番辗转,最后来到她从前住过的福禄镇。
这个地方,如今的入目所见,和她印象已是完全不同了。
↑返回顶部↑
他起先信以为真,再过一夜,非但没有收到任何关于增援的后续,反而获悉了一道于他而言犹如晴空霹雳的消息。
靖关的那道铁门,在皇帝出关之后,便就封锁关闭。任凭已经知道战乱消息想要逃难的民众如何聚在关门下叩门哀求,对面充耳不闻,毫无反应。
杨洪大怒,自己不敢走开,再派亲信前去质问,被那守关之人以一句冷冰冰的上命难违给顶了回来。
他全部都明白,亦彻底地绝望了。
必是朝廷出了大事,弃卒保车,放弃河西,任由他的两万将士和十万民众自生自灭了。
在起初短暂的绝望过后,毕竟是守了多年边关的老将了,很快便镇定了下来,迅速召来幕僚和官员商议对策。
玉门关只是一个凭空矗在沙洲里的关口,没有天堑可依,并不好守,且长城战线又太长,对方若是凭借兵力优势,发动多点的齐头进攻,他这边没有足够人马调用,根本不可能组织起有效的全线防守。而一旦被撕开口子,全线崩溃将不可避免。
杨洪最后做出了一个不得已之下的抉择:放弃玉门关和河西半壁,在东狄大军到来之前,尽快将西部的民众迁入郡城,到时候,集中全部兵力,围绕郡城设点作战,守到最后一刻。
至于结果,只有一话:尽人事,听天命。
他怀着必死的悲壮,下了这道命令。
而这时,东狄大军虽还没到达,但大战将临,后路又被朝廷截断的消息已是遍地传播,都尉府关于人员全部尽快撤往郡城的公告,也贴满了各城各镇驿舍大门旁的墙面。
玉门关关门紧闭,无论如何叫门,没有半点反应。好在守卫长城的戍卒也撤得差不多了,越墙不会再有危险。
菩珠只能弃车,这一日,在随从的帮助下,小心地翻过城墙进入河西,跟随路上逃难的人流走了一天,终于临时搭上一辆驴车,一番辗转,最后来到她从前住过的福禄镇。
这个地方,如今的入目所见,和她印象已是完全不同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