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4章(2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对此,付大木虽然怀恨在心,却有无可奈何,他不得不听从唐逸夫的劝告,采取韬光养晦的策略,哑巴吃黄莲,苦在心里,表面上还要做出一副非常支持的姿态,静待机会的来临。

  可是,无论是定编定岗带来的风清气正,还是医疗改革和修桥修路的惠民利民,都只能说是楚天舒取得的一些突破,并不能让他有丝毫的满足和懈怠,因为还有一个问题久久困扰着他:这就是如何加速发展南岭经济,带领南岭人民走上脱贫致富的道路。

  在南岭近一年的时间里,楚天舒对当地情况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

  常言道,要想富,先修路。

  楚天舒一到南岭县,眼光就盯住了全县交通运输和群众出行难的老大难问题。

  从南岭县城抵达国道有十几公里路程,属于低等级公路,坑洼不平,破烂不堪,过去县里曾尝试过把它扩建成高等级公路,只因班子不团结,上面关系没疏通,这个愿望一直没能实现。

  在伊海涛的支持下,市交通局已把南岭县作为他们的对口扶贫点,对这条公路的扩建注入了部分资金,前不久楚天舒又把王局长他们请到县里,视察了全县村村通建设,他们正准备进行二期投入,加上先期开工的通天河大桥,长期困扰南岭县发展的交通运输的瓶颈很快就要被打开了。

  可南岭县是一个传统型农业县,用当地话说是九山一水半分田,地处边缘,交通闭塞,没有一个像样的企业,要发展经济困难确实不少。但话又说回来,越是落后的地方,越容易出成绩,只要找准发展思路,抓住要害,让老百姓的生活迈上一个台阶并不太难。

  南岭县山多地少,很显然,只天天围着几亩薄田绕圈子是没有出路的。

  长期以来,南岭县历届县委政府班子抱着“靠山吃山”的观念,扛着“国家级贫困县”的牌子,一方面不断地开山采矿,另一方面不断向省市伸手要扶贫救济,才勉强维持着运转,财政收入和老百姓生活水平与其他市县的差距越拉越大。

  国家已经把建设小康社会作为各项工作的总目标,楚天舒当然想在南岭县干一番事业,扎扎实实为老百姓做些实事,改变长期以来贫穷落后的面貌。

  可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光有良好的愿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规划和措施。

  楚天舒是人不是神。是人就会有弱点和不足,例如,看见了没有也会心动,遇到了诱惑也会有本能的冲动,努力工作的时候也想过步步高升。

  实事求是地说,与付大木等人的政治斗争,楚天舒可以凭着一身正气和大无畏的精神攻坚克难,化险为夷,但是,抓经济建设,他还没有经验,缺少思路和办法,最初的目光只盯在了招商引资上。

  无疑,柳青烟的工作是尽心尽力的,但满腔热情感化不了投资商,并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是凌云集团,更不是所有的老板都是吴梦蝶。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