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二章 游侠儿(3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盗跖其实是一个贬称,他原叫展跖,别名叫柳下跖,乃是“柳下惠”展禽的弟弟,与大哥坐怀不乱的贤名不同,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

  据诸多史书的记载,在无一日不战的春秋时代,此人曾经呼众起义,短短时间内就聚有近万人,惩恶扬善,杀王侯救奴隶,各国望风披靡。不过最终失败身死,而诸侯为了丑化他,就把他说成是吃人心肝、霸人妻女、无恶不作的大盗。

  在《胠箧》里,有一次,他的门徒问他,强盗也有道?他说有,你猜到这屋子里有宝藏,这是圣;先进屋去,这是勇;断后出来,这是义;知道能不能行动,这是智;把财物跟伙伴分均,这是仁。不具备这五者而可以成为大盗的人,天下是从未有过的。

  一个盗贼,竟然都能“圣勇义智仁”五全,能“盗亦有道”,这就是《胠箧》的讽刺主题:“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庄子讽刺像盗跖这种大盗,总是能把圣人的东西拿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解释、把圣人的智慧拿去奴役百姓,仁义道德全由权贵来说,所以才又讽刺“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最后苦的只是老实的百姓。

  所以庄子又说要“弃圣绝智”,既然你圣人的出现间接造就了大盗的诞生,那么你圣人死光了、智慧没了,也就没有大盗了。

  试想一下,是谁发明了文字?圣人。是谁利用文字去骗人?大盗。是谁发明了刀枪?圣人。是谁利用刀枪去杀人?大盗。

  弃圣绝智乃是道家思想,跟修真者要从后天修炼回去先天是一个道理,世道也要如此,远古时代的人们是多么淳朴,然而当圣人越多、人类智慧越高,大盗就越多、世道就越复杂。

  就是这么一回事,好不好见仁见智了。

  那等于庄子说盗跖是个虚伪坏蛋吗?庄子也很矛盾,这边《胠箧》用盗跖来说圣人大盗的关系;那边《杂篇?盗跖》又写了篇盗跖痛斥孔夫子,他要返归自然,就骂孔夫子这样的大圣人害人不浅,果然在后世,孔圣的学问被汉儒、理儒等一些大盗拿去曲解而侍奉王侯。

  那柳下跖究竟是好是坏,是恶贯满盈的贼盗,还是仁义英雄的侠盗?

  史料纷杂,谁都不知真相了,但无论如何,“盗亦有道”乃是一句讽刺话,本意上和“窃国者侯”是一样的:偷了东西你还有理?而谢灵运的修为比迷龙低,先失两色,这样怎么可能逆转,除非……

  他不那么认为!

  “两色了!”赌鬼们又是一阵惊呼,赌钱神的骰子!没几瞬,随着砰的一声大响,“一色了……”

  他认为柳下跖就是一个侠盗、认为大盗确实可以有道!他在欣赏柳下跖这个人,却不是在欣赏弃圣绝智,而是似乎在认同盗跖的事迹,这才是众鬼惊讶的地方,盗跖杀诸侯救奴隶,追求的是一个更好的世道,与其说像道家说的返归自然,不如说像佛家说的众生平等……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