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存在的最终章(7 / 9)
[r1]不论是作诗还是策论,婉儿直接降维打击。
[r2]不会写诗,真编不出来了,大家知道大概意思就好
[r3]古代情趣酒店,哈哈哈。
[r4]出自梅村古体诗中一首《宫扇》。
[r5]定王、驸马都尉武攸暨延和元年(712年)卒。他死后仅仅一年时间,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太平公主因谋逆赐死,“令平毁其墓”。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新出土的上官婉儿墓和薛绍墓中,均发现官方毁墓痕迹——封土被平、穹顶开裂、墓室坍塌、尸首无处可寻。这些在史书中没有记载。研究员李明认为,李隆基在毁坏武攸暨墓同时,顺便毁了薛绍和婉儿的墓葬。按照礼仪制度,太平应该与武攸暨合葬,毁坏武攸暨墓的目的是让太平死无葬身之地。所以我个人对所谓“太平墓”持悲观态度,认为她直接被扔掉,没有下葬。古人认为,没有墓葬就没有地下世界,算是很重的惩罚。
另一种是三藐三大佬的说法,可以与李明研究员互相印证。我做一个简单的摘录:
我个人猜测玄宗朝是于先天政变一周年之际,即开元二年七至九月,完成了太平公主案的审理工作,自此开始针对公主进行全面清算、以儆效尤。,在清算太平公主同一时期颁布的诸多诏令中,有一道是严格禁止大搞丧葬事宜,即《禁厚葬制》:
(开元二年九月)甲寅,制曰……失礼违令,殊非所宜;戮尸暴骸,实由于此……出自《旧唐书卷八本纪第八玄宗上》
此文严厉批判别造田园、大搞丧事,并明确“戮尸暴骸,实由于此”,即,“掘毁坟墓、剖棺戮尸,实际是因为越制厚葬”。
史书及其他史料尚未有直接证据指出这就是李隆基毁上官婉儿墓和薛绍墓的借口,我起初也未将此制与太平公主案联系起来,直至读到武周、中宗、睿宗、玄宗四朝元老姚崇死前对其后人所说的一番话,才隐约意识到李隆基很可能是凭《禁厚葬制》使其毁墓行为合理化。
根据史书所载,姚崇死前极力阻止其家人将其厚葬,甚至“极力”到了《旧唐书姚崇传》近二分之一篇幅都是在讲他说服家人的遗令的程度。或许是亲身经历、亲眼目睹太平公主败后其先前珍视并斥巨资修缮的陵园墓地的惨状,才使姚崇有此番感慨。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如果当年太平公主能释怀生死、放下故人,或许是截然不同的结果。只是那时,这世间也再也不会有千年万岁轮转和椒花颂声的执念。
[r6]《新唐书太平公主传》:始,主作观池乐游原,以为盛集,既败,赐宁、申、岐、薛四王,都人岁祓禊其地。
[r7]其实薛崇胤有可能活下来了,不过大多数史学家没有详细探究这点。
↑返回顶部↑
[r2]不会写诗,真编不出来了,大家知道大概意思就好
[r3]古代情趣酒店,哈哈哈。
[r4]出自梅村古体诗中一首《宫扇》。
[r5]定王、驸马都尉武攸暨延和元年(712年)卒。他死后仅仅一年时间,先天二年(713年)七月太平公主因谋逆赐死,“令平毁其墓”。随着考古工作的开展,新出土的上官婉儿墓和薛绍墓中,均发现官方毁墓痕迹——封土被平、穹顶开裂、墓室坍塌、尸首无处可寻。这些在史书中没有记载。研究员李明认为,李隆基在毁坏武攸暨墓同时,顺便毁了薛绍和婉儿的墓葬。按照礼仪制度,太平应该与武攸暨合葬,毁坏武攸暨墓的目的是让太平死无葬身之地。所以我个人对所谓“太平墓”持悲观态度,认为她直接被扔掉,没有下葬。古人认为,没有墓葬就没有地下世界,算是很重的惩罚。
另一种是三藐三大佬的说法,可以与李明研究员互相印证。我做一个简单的摘录:
我个人猜测玄宗朝是于先天政变一周年之际,即开元二年七至九月,完成了太平公主案的审理工作,自此开始针对公主进行全面清算、以儆效尤。,在清算太平公主同一时期颁布的诸多诏令中,有一道是严格禁止大搞丧葬事宜,即《禁厚葬制》:
(开元二年九月)甲寅,制曰……失礼违令,殊非所宜;戮尸暴骸,实由于此……出自《旧唐书卷八本纪第八玄宗上》
此文严厉批判别造田园、大搞丧事,并明确“戮尸暴骸,实由于此”,即,“掘毁坟墓、剖棺戮尸,实际是因为越制厚葬”。
史书及其他史料尚未有直接证据指出这就是李隆基毁上官婉儿墓和薛绍墓的借口,我起初也未将此制与太平公主案联系起来,直至读到武周、中宗、睿宗、玄宗四朝元老姚崇死前对其后人所说的一番话,才隐约意识到李隆基很可能是凭《禁厚葬制》使其毁墓行为合理化。
根据史书所载,姚崇死前极力阻止其家人将其厚葬,甚至“极力”到了《旧唐书姚崇传》近二分之一篇幅都是在讲他说服家人的遗令的程度。或许是亲身经历、亲眼目睹太平公主败后其先前珍视并斥巨资修缮的陵园墓地的惨状,才使姚崇有此番感慨。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如果当年太平公主能释怀生死、放下故人,或许是截然不同的结果。只是那时,这世间也再也不会有千年万岁轮转和椒花颂声的执念。
[r6]《新唐书太平公主传》:始,主作观池乐游原,以为盛集,既败,赐宁、申、岐、薛四王,都人岁祓禊其地。
[r7]其实薛崇胤有可能活下来了,不过大多数史学家没有详细探究这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