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第25章 给蛮夷带来文明(3 / 7)
但那地方就不是封闭式的了,只是篮式,上面没有顶,风会非常大,那是给高空作业的操帆手和瞭望手攀登的。
而且上顶桅瞭望的人严格要求体重不能超过250汉斤(大约当代110几斤),个子也是矮一点好,比较灵活不易招风坠落,最好六尺左右(1米45)
李素这么谨慎的人,当然不会去最顶上的露台了,中间的旋转餐厅式包厢看看就行了。而且就这他还嫌包厢风太大,毕竟为了观测,不能把四周的竹片百叶窗拉上,这个时代又没有玻璃窗。
幸好是农历五月份了,天气已经有点热,吹吹海风也就罢了。李素面前架着一个大型的长筒望远镜,通过这玩意儿,哪怕出海已经两个时辰、离岸五十里以上,也依然能勉强看到陆地。
很显然,这些新的放大版长筒望远镜,也是诸葛亮这两年新做的。
原理上其实没什么复杂的,但镜片磨制精度不够,加高倍数后进光量太小,所以不得不把镜筒做长、物镜直径也做粗很多。
原本汉军的早期望远镜,物镜一侧镜头也就两寸多直径,现在的新款航海版,达到了六寸直径,看起来跟中古时期铁甲舰火炮测距仪一样傻大黑粗。
只不过19世纪铁甲舰的光学测距仪怎么也得是30倍以上放大倍率。但诸葛亮这个只是长得跟测距仪一样大,实际上才六到八倍的放大倍率,工业精度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一个八倍镜就要三尺长、六寸粗,可不得搁在三脚架上才能用,否则李素也拿不动啊。
好在效果确实不错,李素也相信甘宁是靠这新玩意儿,再配合海鸟导航、观云导航,才没有错过流虬群岛、实现远洋探险的。
船队又航行了大约一个时辰,时间已经是午后。哪怕是在船队最高的桅杆顶,用最高倍的望远镜,也看不见陆地了,只能是看到天边有些云彩。
李素也颇有求知欲,把甘宁喊来,让他亲自指点怎么看云确认陆地。
甘宁很坦白地告诉他:靠近大陆的地方,夷洲岛蛮那法子不好用,因为云太多太乱了。只有大洋之上一片孤岛,才能用那个法子。
李素有些失望,但也很快放下了,表示过几天穿越流虬的时候,他再亲自验证。
此后一连就是十天的远航,再也没有看到陆地,着实航行得李素都有些抑郁了。
↑返回顶部↑
而且上顶桅瞭望的人严格要求体重不能超过250汉斤(大约当代110几斤),个子也是矮一点好,比较灵活不易招风坠落,最好六尺左右(1米45)
李素这么谨慎的人,当然不会去最顶上的露台了,中间的旋转餐厅式包厢看看就行了。而且就这他还嫌包厢风太大,毕竟为了观测,不能把四周的竹片百叶窗拉上,这个时代又没有玻璃窗。
幸好是农历五月份了,天气已经有点热,吹吹海风也就罢了。李素面前架着一个大型的长筒望远镜,通过这玩意儿,哪怕出海已经两个时辰、离岸五十里以上,也依然能勉强看到陆地。
很显然,这些新的放大版长筒望远镜,也是诸葛亮这两年新做的。
原理上其实没什么复杂的,但镜片磨制精度不够,加高倍数后进光量太小,所以不得不把镜筒做长、物镜直径也做粗很多。
原本汉军的早期望远镜,物镜一侧镜头也就两寸多直径,现在的新款航海版,达到了六寸直径,看起来跟中古时期铁甲舰火炮测距仪一样傻大黑粗。
只不过19世纪铁甲舰的光学测距仪怎么也得是30倍以上放大倍率。但诸葛亮这个只是长得跟测距仪一样大,实际上才六到八倍的放大倍率,工业精度差距还是很明显的。
一个八倍镜就要三尺长、六寸粗,可不得搁在三脚架上才能用,否则李素也拿不动啊。
好在效果确实不错,李素也相信甘宁是靠这新玩意儿,再配合海鸟导航、观云导航,才没有错过流虬群岛、实现远洋探险的。
船队又航行了大约一个时辰,时间已经是午后。哪怕是在船队最高的桅杆顶,用最高倍的望远镜,也看不见陆地了,只能是看到天边有些云彩。
李素也颇有求知欲,把甘宁喊来,让他亲自指点怎么看云确认陆地。
甘宁很坦白地告诉他:靠近大陆的地方,夷洲岛蛮那法子不好用,因为云太多太乱了。只有大洋之上一片孤岛,才能用那个法子。
李素有些失望,但也很快放下了,表示过几天穿越流虬的时候,他再亲自验证。
此后一连就是十天的远航,再也没有看到陆地,着实航行得李素都有些抑郁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