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第12章 想总结叛乱成功规律的人都得完(3 / 8)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对于后续的战略规划,该怎么发展,他其实有数,因为他还可以借鉴社会和生产力发展的普遍经验,自己在地图上画圈。

  但是对于应对意外突发事件,他会有一点点的焦虑,毕竟他完全无法预料,甚至还会觉得百姓或者世家豪强辜负了他的设计,从而很挫败。

  如果李素的能力值,依然可以像游戏化那样数据量化,那就好比统一战争打完之前,他是个智力政治都爆表超100的存在。

  而统一完成之后,因为历史事件大势没得抄了,双双跌落回90几,还真应了那句“创业难守业更难”。

  好在,李素自己有些迷茫的时候,他还带了弟子诸葛亮在身边。

  诸葛亮年初就该去青徐上任了,但他坚持在山阴过完上元节再走,所以正好可以再为李素排忧解难一下。

  当时,李素有些心里没底地询问身边下属和幕僚:“泰山那些乱匪贼情,孤是不担心的。幼平已经团团围困,不日可克。

  如今担心的,只是陛下因此对‘移人多地少狭乡之民屯垦南方’的长期国策,产生动摇。觉得强行移民会激起叛军乱匪,从此趋于保守。

  若是真发生了这种情况,此次杀伐是小,对国策的长远阴影是大。唉,偏偏这次的建议又是孤提出的。现在出了事儿,孤也没有立场劝陛下继续坚定决心,这话不适合咱提。”

  李素担忧的这种情况,他身边的一些幕僚,当然也是有意识到。

  爆发新的叛乱,杀点人,这不过是一时的。虽然说人命也重要,但正所谓“丙吉忧牛喘而不问横道死人”,作为丞相,更要看对长远大计的影响。

  张松、桓阶这些幕僚,就安慰李素说:“丞相与陛下相交患难,二十年矣,陛下对丞相言听计从,无有不利。偶有失察,落下些纤芥之疾,也不至于让陛下动摇,丞相切勿过虑。”

  尤其张松跟随比较早,他是蜀地出来的,知道早年的情况,还补充分析道:“且移民实宽乡垦荒之策,至今已超过十年。

  当初在益州时,因益州未遭桓灵以来战乱,人口始终稠密。即使是益、滇分治之后,益州除汉中以外的核心腹地,依然有五百万人,每年都会移出二十万实陇西临洮、河西、或往滇南开拓永昌、哀牢,这不一直很顺利么?

  这次青、兖刁民闹事,那是当地的问题,不是国策的问题。”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