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6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此招募令一出,天下轰动,甚至超过朝廷下达的昭告天下书。

  黄河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也是华夏民族心中的痛。可以这么说,黄河治理得好,足以让一个朝代兴起,若黄河泛滥,足以让一个朝代走向衰弱。

  更让华夏民族心痛的是,自宋室南渡后,女真人掌管北方,对黄河疏于治理,以至于黄河夺淮入海,造成淮河沿岸千里沃野成泽国,富庶的两淮迅速陷入赤贫中,造成华夏民族的巨大损失。

  朱元璋能从凤阳走出,最终定鼎天下,无非因为贫穷。若穷追原因,恐怕与黄河夺淮入海也大有关系。

  治理黄河,是华夏大地上中央政府当仁不让的责任!

  现在,大明朝廷四处调动兵力,大有煽风点火之势,而林纯鸿作为一个地方军阀,居然在崇祯九年时就未雨绸缪,力图治理黄河。这中间,高下立判!

  天地之间有杆秤,老百姓是那秤砣。

  朝廷在干什么,荆州在干什么,老百姓自然得掂量掂量。老百姓看得见的是,自从荆州势力到了他们这儿后,修了无数的路和沟渠、架了无数的桥、修了无数的码头……

  尤其是河南、山东、北直隶的百姓,听闻荆州方面准备投入巨资治理黄河后,无不奔走相告。

  荆州团体是个工程狂,老百姓早已熟知。他们知道,荆州为了方便运输物质,曾投入数千万圆修筑了从方城至西安的钢轨路。若为了治理黄河,荆州的投入岂会比钢轨路少?

  有了几千万圆,黄河治理起来大有希望!他们及他们的子孙后代,将会永远远离水患灾害!

  更何况,林纯鸿组织大型工程时,不仅不会加重徭役,反而还会为民夫发放工钱,这意味着,今后数年之内,他们都能在农闲时挣点零花钱。

  治理黄河的消息传来传去,最终传到了杨嗣昌的耳中。

  杨嗣昌已经告老,但并未还乡。他的家乡在武陵,属于林纯鸿的控制范围,他哪能回去任人说闲言?

  杨嗣昌也未定居在京师,而是在保定府寻了一块地,安卧于乡野之间。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