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七七八章 教科书式的攻防战(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同样,这两轮打过去,城上能点燃的东西应该也都已经被点燃了,李荩忱自然没有必要浪费。

  这一次洛阳之战,李荩忱之所以要亲自指挥南侧的进攻,一来是因为和北侧萧世廉已经有足够的资格可以一言堂不同,南侧禁卫军、鹰扬军以及部分抽调过来的扬武军甚至还有水师支援的火炮队本来就编制复杂,而且陈智深这样的暴脾气对上淳于岑和鲁世雄这些年轻人,肯定又会起矛盾,就算是有生性平和的陆子才居中调和,奈何陆子才本身履历不够硬,自然不能让两边信服。

  因此李荩忱最好也是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自己亲自统军。

  二来李荩忱也想要以进攻洛阳为蓝本打一场教科书一样的攻防战,以教导汉军将领们,在火炮、火枪等等新式火器的加持下,新式军队应该如何作战。

  要论战场的谋略和战术安排,李荩忱或许并不是久经战阵的老将的对手,当初要不是尉迟迥和韦孝宽之间的矛盾,也不会让李荩忱抓住机会一下子把他们两个击败——归根结底川蜀一战,李荩忱只是坐收渔翁之利罢了。

  所以李荩忱每一次指挥战斗,打的并不是战术,而是战略,在战略上利用敌人自身的矛盾以及抓住敌人政治上的诉求,逼迫敌人主动做出让步。比如巴蜀之战,对于北周的宇文宪和杨坚来说,巴蜀本身不过是一块已经荒芜了很久,几乎没有北周基层统治,再不治理甚至都有可能直接独立的地方,所以就算是丢给了李荩忱也没有什么好可惜的,但是万万不能丢给对方。

  宇文宪拿到了巴蜀,就能够和自己控制的邺城一起对杨坚形成包夹之态势,杨坚一旦拿到了巴蜀,那么就有了一个可以当做大后方的地方,秦国是怎么统一六国的,还不是因为有这么一个稳定的大后方么,依靠巴蜀的财富和钱粮,老秦人不需要赴国难,只要昂首挺胸向前杀就可以了。

  李荩忱在通过掌控政治在打仗,所以他本身倒是并不觉得自己算是常胜将军,不过是善于“见风使舵”罢了。

  但是要论对于火器这些新式武器的运用,整个天下恐怕都不可能找到能够比得上李荩忱的人。

  没有办法,谁让他有一千五百多年的经验呢。

  火枪和火炮,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绝对是从来不敢想象的事物,但是对于李荩忱来说,现在汉军装备的这些燧发枪和前膛火炮,那都是落伍得不能再落伍的了,也就是对付对付手持刀剑的敌人罢了。

  所以要说指导人们进行一场标准的、教科书式的现代化战争——当然这个现代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局限在火器刚刚诞生时的现代化——李荩忱自然是当仁不让。

  火器的诞生意味着战争进入到了新的时代,大汉的将领们如果还秉持着原本的想法,将火炮当成一种远程抛射的投石机,将火枪当做弓弩,那么作战必然会变得混乱无序,火枪本身应该是可进攻和可防守的利器,如果只是远远的打打枪、助助威,那么李荩忱并不觉得这样的军队和后世在八国联军面前不堪一击的大清军队有什么区别。

  李荩忱需要告诉将领们,火器应该怎么使用,火枪和火炮应该怎样才能更大限度的将更多的敌人从世界上抹去。

  这家伙,可不是听个声响就好了的。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