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2章 靖康大典(3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说谁呢?

  刘韐忙道:“官家,东坡先生在地方为官,颇有便民之举,他还修了苏堤,人尽皆知,他的才华,自然是少有的。”

  “不!”赵桓摇头,“朕不这么看……苏轼早年,意气风发,支持变法,替王舒王摇旗呐喊,后来他反对新法,被贬出京。再后来,旧党得势,尽数废了新法,苏轼又觉得过分,便替新党鸣不平……他在新旧之间,摇摆不定,以至于仕途蹉跎,毫无建树,一再贬官,死在异乡……这事情固然值得同情,但咱们是不是也该剖析一下,看看问题到底出在了哪里?”

  “要是让朕来说,只有一点,名不配位……让一个不该掺和朝政的人,掺和进来了,说到底,是我们选才用官的规则出了问题,把不该放进官场的人放了进来!”

  官家还真是语不惊人死不休啊!

  吕颐浩苦笑道:“官家,要是大苏学士通不过科举,那咱们的科举还能选出什么人?”

  赵桓哈哈一笑,“吕卿,像你就很不错……朕举兵北伐,几十万将士,上百万民夫,绵延几千里,物资调运,并无疏漏,运筹帷幄,决断如流。你,还有张相公,刘相公,还有其他朝中诸公,在朕看来,你们的饿本事比起房玄龄、杜如晦一般的明相,也差不了太多。大苏学士无论如何,也比不上你们的!”

  这马屁拍的,还真是直接啊!

  张叔夜动了动屁股,刘韐脸都红了,张悫更是情绪激动,不停咳嗽。

  过了好一会儿,吕颐浩才说道:“官家,老臣揣度,是不是大苏学士有文采,而无为政之才?”

  赵桓点头,“这就是了,吕相公,你们都是朝中大员,宰执重臣……朕让你们说,治国理政,跟写文章填词,是一回事吗?”

  吕颐浩沉吟道:“国朝取士,以文章论人才,一直便是如此啊!臣等也是从科举出来的。”

  赵桓笑道:“一棵树上,还有甜苦之分……说到底,朕想讲一个道理……官和文人,还是不一样的!”

  “苏轼若只是填词写文章,只是在文坛扬名,他做什么,都是情理之中,朕也不会讽刺他,甚至会把他视作文人表率。可他以文名卷入朝堂,甚至靠着自己的声望,阻挠变法,介入党争……到了这时候,苏轼便不是文人了。以官吏来评价大苏学士,朕以为他做官是失败的。”

  “朕不是说他有贪墨枉法的行为,而是单纯的能力不足,意志不坚定,摇摆无常,胸无主见……像他这种人,最多只能当个通判县令,根本就不该入朝,更不该随便置喙,胡言乱语!新旧党争,是三句话两句话能说清的?大宋朝到底需要什么?”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