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5 / 7)
老者本有些昏昏欲睡,半阖着眼睛打着瞌睡,忽的睁开眼,将顺治上上下下打量了一遍,问道:“这却是为何?”
众书生如何不知这七瓣兰已与自己无缘,可如此答案,却让大家一头雾水,这吴地究竟从何而来?不免纷纷侧目凝神,看向顺治。
顺治略沉吟了片刻,组织了一下言语,正欲开口,却听身后一个娇柔的声音响起:“《礼记》有言,延陵季子,其长子死,葬于赢博之间,孔子往而观葬。公子以为然否?”
蓦然回首,却见一位烟紫旗装外罩月白马甲的女子,梨涡浅笑,嫣然娉婷立于火树银花下,朝顺治轻轻一颔首,又看了眼悄然含英的七瓣兰,面露几分可惜黯然,“听闻此番诗会竟有素色七瓣蕙兰,却不想急赶慢赶的,竟还是错失了。或许,真是小女子与这蕙兰无缘了。”
“这位姑娘兰心惠质,实在令在下佩服。”顺治由衷地赞叹道,“在下虽也心仪,却更有成人之美。想必姑娘更是惜花之人,这七瓣兰能引来姑娘这般大才,也是一桩美事。”
“这如何是好?”
“如何不行?”那老者在旁看了半天,忽然大笑着出声,“老夫这题虽不算多精妙,却胜在奇诡,原以为今夜又该无功而返,却不想遇到了两位。两位一答一解,天衣无缝,这位公子赏花惜花,姑娘何不成就这桩雅事?”
才子佳人,自古便是美事。众书生虽无缘得此七瓣兰,却能亲眼目睹,更能成就一段佳话,自是大感畅快,不由地纷纷鼓搡起来。
“公子这般相让之情,乌云珠感激万分。”众情之下,乌云珠盈盈一礼,“定当悉心看护,不会辜负了公子这番美意。”再看向七瓣兰时,秋水眸子里更是点点晶亮,满满的欣然雀跃,叫人看了也忍不住跟着欢喜起来。
回到宫中,顺治仍难掩好心情,啧啧赞叹乌云珠的才情,忍不住对吴良辅说:“还真是一个难得的女子,你说,这该是什么样的人家,才能养出来的通透聪慧?”
“这奴才也说不上来,应该也是个极好的人家吧。不过,在奴才眼里,也只有皇上的高才,才能遇得上这样的姑娘了。”吴良辅嘴里说着,心里却盘算着该琢磨个什么法子才能把这姑娘家的家世背景打听出来。
顺治哪知道吴良辅的小算盘,此刻的他,仍沉浸在再遇知音的喜悦中:“朕原以为,静妃的才华已是极好的,再难有能跟她相提并论的,却不想,竟还有一个乌云珠!”只不过,乌云珠宛若春花娇羞,一颦一笑带着小家碧玉的清丽婉约;静妃,却透着一股静好安宁的平和,如同那皎皎秋月,叫人观之忘俗。
吴良辅的动作极快,不过三五日,便将乌云珠的点点滴滴打听出来了。这一打听,却叫他目瞪口呆,如一盆冷水浇到身上,透心的凉:怎会是襄亲王福晋?
顺治素来随性,既是弟媳,亦是一家人,偶尔,便会在养心殿召见乌云珠。乌云珠温柔小意,又精通文墨,既能挥毫作画,又可诗词唱和,叫这无暇午后温暖而惬意许多。
这一日,送走乌云珠,顺治仍留在案前,欣赏这幅墨迹未干的水牛休憩图,越看,越觉得此画甚佳。他好牛,却不想乌云珠竟也是同道中人,只不过,他着笔时,牛多为劳苦耕耘,却不想她竟能独辟蹊径,画下这悠然自得的水牛来。可惜,天色渐暗,不能再留她共话畅谈,顺治略觉遗憾,一转念,若能坐在静心斋里,听她一番品评,似乎也是桩极妙的美事。
↑返回顶部↑
众书生如何不知这七瓣兰已与自己无缘,可如此答案,却让大家一头雾水,这吴地究竟从何而来?不免纷纷侧目凝神,看向顺治。
顺治略沉吟了片刻,组织了一下言语,正欲开口,却听身后一个娇柔的声音响起:“《礼记》有言,延陵季子,其长子死,葬于赢博之间,孔子往而观葬。公子以为然否?”
蓦然回首,却见一位烟紫旗装外罩月白马甲的女子,梨涡浅笑,嫣然娉婷立于火树银花下,朝顺治轻轻一颔首,又看了眼悄然含英的七瓣兰,面露几分可惜黯然,“听闻此番诗会竟有素色七瓣蕙兰,却不想急赶慢赶的,竟还是错失了。或许,真是小女子与这蕙兰无缘了。”
“这位姑娘兰心惠质,实在令在下佩服。”顺治由衷地赞叹道,“在下虽也心仪,却更有成人之美。想必姑娘更是惜花之人,这七瓣兰能引来姑娘这般大才,也是一桩美事。”
“这如何是好?”
“如何不行?”那老者在旁看了半天,忽然大笑着出声,“老夫这题虽不算多精妙,却胜在奇诡,原以为今夜又该无功而返,却不想遇到了两位。两位一答一解,天衣无缝,这位公子赏花惜花,姑娘何不成就这桩雅事?”
才子佳人,自古便是美事。众书生虽无缘得此七瓣兰,却能亲眼目睹,更能成就一段佳话,自是大感畅快,不由地纷纷鼓搡起来。
“公子这般相让之情,乌云珠感激万分。”众情之下,乌云珠盈盈一礼,“定当悉心看护,不会辜负了公子这番美意。”再看向七瓣兰时,秋水眸子里更是点点晶亮,满满的欣然雀跃,叫人看了也忍不住跟着欢喜起来。
回到宫中,顺治仍难掩好心情,啧啧赞叹乌云珠的才情,忍不住对吴良辅说:“还真是一个难得的女子,你说,这该是什么样的人家,才能养出来的通透聪慧?”
“这奴才也说不上来,应该也是个极好的人家吧。不过,在奴才眼里,也只有皇上的高才,才能遇得上这样的姑娘了。”吴良辅嘴里说着,心里却盘算着该琢磨个什么法子才能把这姑娘家的家世背景打听出来。
顺治哪知道吴良辅的小算盘,此刻的他,仍沉浸在再遇知音的喜悦中:“朕原以为,静妃的才华已是极好的,再难有能跟她相提并论的,却不想,竟还有一个乌云珠!”只不过,乌云珠宛若春花娇羞,一颦一笑带着小家碧玉的清丽婉约;静妃,却透着一股静好安宁的平和,如同那皎皎秋月,叫人观之忘俗。
吴良辅的动作极快,不过三五日,便将乌云珠的点点滴滴打听出来了。这一打听,却叫他目瞪口呆,如一盆冷水浇到身上,透心的凉:怎会是襄亲王福晋?
顺治素来随性,既是弟媳,亦是一家人,偶尔,便会在养心殿召见乌云珠。乌云珠温柔小意,又精通文墨,既能挥毫作画,又可诗词唱和,叫这无暇午后温暖而惬意许多。
这一日,送走乌云珠,顺治仍留在案前,欣赏这幅墨迹未干的水牛休憩图,越看,越觉得此画甚佳。他好牛,却不想乌云珠竟也是同道中人,只不过,他着笔时,牛多为劳苦耕耘,却不想她竟能独辟蹊径,画下这悠然自得的水牛来。可惜,天色渐暗,不能再留她共话畅谈,顺治略觉遗憾,一转念,若能坐在静心斋里,听她一番品评,似乎也是桩极妙的美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