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二十、往后的战略(3 / 8)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按照前世发展,金军南下,北宋丢了半壁江山,他因家人无法难逃,为生计只好留在金国做官。

  不过辛赞是典型的身在金营心在宋,所以即便在金国做了官还一直教育自己的孙子辛弃疾,让他学习孔孟之道,教他兵法武艺,让他将来南归报国。

  辛弃疾长大后,在北方组织义军,四处抗击金军,随后率领数万人冲破金人防线南下归宋。

  而辛弃疾也是天纵奇才,诗词词写得好,留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等等千古名句。

  被称为词宗。

  宗字用得好,若说文风,李白称仙,因为他的是有缥缈空灵之感。而辛弃疾的诗词则有一种魏然大宗之感。

  不过他的才能不只在诗词,军事上也十分出色,在金国时候与金军的各种斗争就已经体现得淋漓尽致,后来他还写下九论,十议,其中非常能体现其战略眼光。

  后来被经常奉行的“守江必守淮河”战略就是辛弃疾此时提出。

  大意就是南方要想守,长江防线是不好守的,必须将战线北推,以秦岭淮河为防线才能长久防守,理由很多,不多赘述,但历来历史上的南北政权战争都验证这点。

  北方政权想南下,如果无法攻克淮河防线,最终基本徒劳无功。

  而南方政权想防守,只要没有淮河防线,那么基本玩完。再怎么尽力拖也只是时间问题。

  都说长江天险,但只要北方大军过了淮河,南方无法及时夺回淮河防线,渡长江的战例多得数不胜数。

  所以辛弃疾是文武全才,可惜他投南宋一开始就是错付。

  李星洲也替他不值,宋朝连自己的武将都不放心,何况他这个从金国归来的将领呢?

  辛弃疾回归之后踌躇满志,一心想着为国建功,北上收复失地。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