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轰炸机(6 / 18)
一式陆攻和日本零式等战机一样,具有装甲薄、易空中着火的缺陷,而且改进效率无法与美国相比,到了战争后期,越来越力不从心。1945年8月18日,河边虎四郎代表日本政府乘一式陆攻从本土飞往伊江岛,向美国麦克阿瑟将军投降,全机涂成白色,并画有绿十字标志,这也是一式陆攻的最后一次飞行。
2.5 b-17“空中堡垒”:欧洲上空的战神
二战结束后,当有人问德军将领什么武器对德军威胁最大时,得到的最多回答便是东线的苏联t-34坦克和西线的美国b-17战略轰炸机。在慕尼黑审判中,德国空军元帅戈林被问到什么时候预感到战争的失败时,他不假思索地表示,是看到庞大的b-17机群出现在德国上空的时候。b-17对德军、对二战产生的影响可见一斑。据统计,二战期间,b-17一共在欧洲战场共投掷了约64万吨弹药,超过所有美军轰炸机投弹量的40%。b-17“飞行堡垒”不仅成为二战期间最著名的轰炸机,而且还树立了轰炸机在诸多方面的新标杆,所开辟的战略轰炸思想对未来作战影响深远。
生于忧患
在一战结束后,军用飞机及相关技术纷纷转为民用,世界航空工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但轰炸机却因缺少现实需求而进展缓慢。与此趋势不同的是,美国从未忽视过轰炸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当时世界上热衷于轰炸机研制的少数国家之一。
1934年,美国陆军航空队提出多发中型远程轰炸机的研制计划,要求时速达到322千米,最大载弹量超过1吨,航程超过3000千米,可担负美国东西两条海岸线的防御任务。美国各大飞机公司摩拳擦掌,其中波音公司的四发设计在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1935年7月,样机在试飞时获得了一致好评。《西雅图时报》记者理查德威廉联在报道中称该机为“空中堡垒”,随后,这个名字便被波音公司正式采用。在此之后的几年间,美国一边小规模生产,一边进行改进,直到1941年9月b-17e首次试飞成功,该机开始大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
全副武装的巨型弹药库
b-17长22.8米,高5.8米,翼展31.6米。该机机翼下吊挂4台空冷星形活塞发动机,是人类第一架大规模生产和使用的全金属四发轰炸机。虽然一战期间俄国的“伊里亚穆罗梅茨”轰炸机也装备4台发动机,但由于技术限制,此后的轰炸机多为双发,少数为三发,甚至美军的招标书上也偏好双发,但大胆的四发设计为b-17提供了强劲动力,最大起飞重量超过30吨,最高载弹量8吨,远远超出同时代其他轰炸机。
b-17升限达1万米,时速约480千米,甚至超过了同时代很多战斗机。其最大航程接近5500千米,超过了德国、日本等国主力轰炸机的2倍,能以最大载荷轻松地从英国飞到的本土实施轰炸。此外,b-17是世界上最先采用增压座舱的飞机之一,使乘员可以在相对舒适的驾驶环境中完成数小时的飞行,大大提升了作战人员的士气和状态。
为了充分满足对高空远程战略轰炸的实际需要,b-17率先装备了雷达瞄准具诺顿轰炸仪。该设备利用机械式计算机与陀螺仪,快速、精确地计算飞机航速、炸弹投放时间与位置。后来的b-17投弹瞄准具还与自动驾驶仪相联,在轰炸时控制飞机,保持稳定的航向与航速,从而使b-17不仅可以在夜间和云层上进行高空轰炸,还可达到俯冲轰炸的精确度。今天看来,这不过就是一种原始的弹道计算机,无法与后来的精确制导武器相提并论,但在当时,已经构成相当威力。因此,诺顿轰炸仪在被作为美军高级机密,起飞前由帆布包裹着送到飞机上,着陆后即刻拆除,拆装过程都要有武装卫兵的监督,机组人员被俘前也需要将诺顿轰炸仪破坏。
装满炸药的b-17无疑是一座巨大的空中弹药库,飞到哪里都是敌方的首选目标,而且在当时缺少空中加油的环境下,很难用战斗机对远程任务进行持续护航。为了提升战场生存能力,b-17在机身四周安装了13挺12.7毫米机枪,没有任何射击死角,是二战期间火力最猛的轰炸机。b-17还经常大规模编队飞行,仅成百上千挺机枪就构成了密集的空中火力网。此外,该机在油箱、驾驶舱等重要位置安装了总重高达4吨以上的装甲钢板,并采用了自封闭油箱,使飞机在被火力击中后很少发生空中爆炸并能安全返航。1943年6月6日,一架b-17在太平洋战场上被5架日军战斗机拦截,b-17不仅用自身火力打下2架日机,还背负着累累弹伤平安返航。
鉴于b-17的良好性能,该机也被改装为照相侦察、海上救生、空中运输等特种飞机。其中,xyb-40利用b-17的庞大机体,安装了30多挺机枪,备弹量高达10万发,为b-17轰炸机群实施全程伴飞护航。bq-7“投掷者”遥控无人轰炸机去除了b-17上不必要的仪表和武器,配备了更多炸弹,接近目标时飞行员跳伞脱离飞机,由其他飞机遥控撞击目标,算是一种原始的制导炸弹。
纳粹军工终结者
二战中,b-17的身影遍布欧洲、太平洋、北非、苏联等各个战区,但其最辉煌的一页还是书写在欧洲战场上。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对轴心国宣战,美国陆军第8航空队及其主力战机b-17进驻英国,与英军一起,对德国军火工业和能源设施实施了长达3年的大规模战略轰炸。在此之前,英军轰炸机只能趁着夜色摸到德国上空投弹,战略效果相当有限,还造成大量平民伤亡。b-17的到来彻底打破了德国昼间的宁静。
↑返回顶部↑
2.5 b-17“空中堡垒”:欧洲上空的战神
二战结束后,当有人问德军将领什么武器对德军威胁最大时,得到的最多回答便是东线的苏联t-34坦克和西线的美国b-17战略轰炸机。在慕尼黑审判中,德国空军元帅戈林被问到什么时候预感到战争的失败时,他不假思索地表示,是看到庞大的b-17机群出现在德国上空的时候。b-17对德军、对二战产生的影响可见一斑。据统计,二战期间,b-17一共在欧洲战场共投掷了约64万吨弹药,超过所有美军轰炸机投弹量的40%。b-17“飞行堡垒”不仅成为二战期间最著名的轰炸机,而且还树立了轰炸机在诸多方面的新标杆,所开辟的战略轰炸思想对未来作战影响深远。
生于忧患
在一战结束后,军用飞机及相关技术纷纷转为民用,世界航空工业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但轰炸机却因缺少现实需求而进展缓慢。与此趋势不同的是,美国从未忽视过轰炸机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当时世界上热衷于轰炸机研制的少数国家之一。
1934年,美国陆军航空队提出多发中型远程轰炸机的研制计划,要求时速达到322千米,最大载弹量超过1吨,航程超过3000千米,可担负美国东西两条海岸线的防御任务。美国各大飞机公司摩拳擦掌,其中波音公司的四发设计在众多方案中脱颖而出。1935年7月,样机在试飞时获得了一致好评。《西雅图时报》记者理查德威廉联在报道中称该机为“空中堡垒”,随后,这个名字便被波音公司正式采用。在此之后的几年间,美国一边小规模生产,一边进行改进,直到1941年9月b-17e首次试飞成功,该机开始大批量生产并装备部队。
全副武装的巨型弹药库
b-17长22.8米,高5.8米,翼展31.6米。该机机翼下吊挂4台空冷星形活塞发动机,是人类第一架大规模生产和使用的全金属四发轰炸机。虽然一战期间俄国的“伊里亚穆罗梅茨”轰炸机也装备4台发动机,但由于技术限制,此后的轰炸机多为双发,少数为三发,甚至美军的招标书上也偏好双发,但大胆的四发设计为b-17提供了强劲动力,最大起飞重量超过30吨,最高载弹量8吨,远远超出同时代其他轰炸机。
b-17升限达1万米,时速约480千米,甚至超过了同时代很多战斗机。其最大航程接近5500千米,超过了德国、日本等国主力轰炸机的2倍,能以最大载荷轻松地从英国飞到的本土实施轰炸。此外,b-17是世界上最先采用增压座舱的飞机之一,使乘员可以在相对舒适的驾驶环境中完成数小时的飞行,大大提升了作战人员的士气和状态。
为了充分满足对高空远程战略轰炸的实际需要,b-17率先装备了雷达瞄准具诺顿轰炸仪。该设备利用机械式计算机与陀螺仪,快速、精确地计算飞机航速、炸弹投放时间与位置。后来的b-17投弹瞄准具还与自动驾驶仪相联,在轰炸时控制飞机,保持稳定的航向与航速,从而使b-17不仅可以在夜间和云层上进行高空轰炸,还可达到俯冲轰炸的精确度。今天看来,这不过就是一种原始的弹道计算机,无法与后来的精确制导武器相提并论,但在当时,已经构成相当威力。因此,诺顿轰炸仪在被作为美军高级机密,起飞前由帆布包裹着送到飞机上,着陆后即刻拆除,拆装过程都要有武装卫兵的监督,机组人员被俘前也需要将诺顿轰炸仪破坏。
装满炸药的b-17无疑是一座巨大的空中弹药库,飞到哪里都是敌方的首选目标,而且在当时缺少空中加油的环境下,很难用战斗机对远程任务进行持续护航。为了提升战场生存能力,b-17在机身四周安装了13挺12.7毫米机枪,没有任何射击死角,是二战期间火力最猛的轰炸机。b-17还经常大规模编队飞行,仅成百上千挺机枪就构成了密集的空中火力网。此外,该机在油箱、驾驶舱等重要位置安装了总重高达4吨以上的装甲钢板,并采用了自封闭油箱,使飞机在被火力击中后很少发生空中爆炸并能安全返航。1943年6月6日,一架b-17在太平洋战场上被5架日军战斗机拦截,b-17不仅用自身火力打下2架日机,还背负着累累弹伤平安返航。
鉴于b-17的良好性能,该机也被改装为照相侦察、海上救生、空中运输等特种飞机。其中,xyb-40利用b-17的庞大机体,安装了30多挺机枪,备弹量高达10万发,为b-17轰炸机群实施全程伴飞护航。bq-7“投掷者”遥控无人轰炸机去除了b-17上不必要的仪表和武器,配备了更多炸弹,接近目标时飞行员跳伞脱离飞机,由其他飞机遥控撞击目标,算是一种原始的制导炸弹。
纳粹军工终结者
二战中,b-17的身影遍布欧洲、太平洋、北非、苏联等各个战区,但其最辉煌的一页还是书写在欧洲战场上。
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对轴心国宣战,美国陆军第8航空队及其主力战机b-17进驻英国,与英军一起,对德国军火工业和能源设施实施了长达3年的大规模战略轰炸。在此之前,英军轰炸机只能趁着夜色摸到德国上空投弹,战略效果相当有限,还造成大量平民伤亡。b-17的到来彻底打破了德国昼间的宁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