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歼击机/战斗机(16 / 28)
在美国,这种先进机型的开发由海军发起。1954年10月,美国海军率先向麦克唐纳公司(后并入麦道公司)提出研制双倍音速舰载战斗轰炸机,1955年又将要求修改为舰队防空用的远程全天候战斗机,也就是f-4。f-4于1961年正式投产并列装海军。此时,美国空军发现自己的战斗机f-104和f-105越来越令人失望,不仅机动性捉襟见肘,而且事故频发,于是把目光瞄向了海军的f-4,在1963年也开始配装。因此,f-4是为数不多的同时服役于美国海军和空军的战斗机。
f-4长19.2米,高5米,翼展11.8米,装有两台涡轮喷气式发动机,最大平飞时速为2.27马赫,也就是音速的2.27倍,升限可达17700米。f-4相貌的确有些古怪,甚至有人评价为“外貌丑陋”。它的机头相对下垂,好像一只秃鹰的钩嘴,有时还被喷绘成鲨鱼的獠牙,后掠机翼的翼尖向上翘起并设有锯齿,垂直尾翼很小,水平尾翼向下压低,看上去非常严肃阴沉。但这些机身外形都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空气动力,实现了f-4最值得称道的“高”与“快”。在飞行高度上,它曾在1959年12月通过动力飞到3万米的高空,超过了同时代的所有机型。在爬升速度上,它的海平面爬升率达到210米/秒。在飞行速度上,它在1960年9月创下500千米闭合航线上时速1958千米、在100千米闭合航线上时速2237千米的纪录,1961年8月,创下100米以下超低空飞行时速1452千米的纪录。
f-4配有9个外部武器挂架,其中4个对称分布在两个机翼上,5个位于机身下方,总体载弹量高达7.25吨,是普通轻型轰炸机的2倍多,而且配有当时最先进的雷达火力控制系统,非常适用于对空、对地攻击甚至精确打击,属于典型的多用途重型战斗机。
重磅出击
美国空军和海军刚配装f-4不久,越南战争就爆发了。1965年6月,美国海军的2架f-4用“麻雀”空空导弹击落了两架米格-17,为f-4首开战果。自此以后,f-4用实力成为越南战争主力战机,担负的任务不仅包括夺取制空权、近距离空中支援、空中拦截,还包括远程轰炸、战术侦察、地空导弹压制等。f-4的速度优势使其成为苏联制米格-17战斗机的克星,在空战中击落的敌方飞机中,f-4完成了74%。
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向以色列发起进攻,史称第四次中东战争。当时,以色列空战飞机主力是从美国引进的约100架f-4战斗机,而对方则拥有410架米格-21歼击机,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可是,接下来的空战形势却大大出乎人们预料。以军f-4的机载雷达大大增加了导弹发射的命中率,而敌方发射的导弹可以被感受器所捕捉,并被红外诱饵燃烧火箭所引导到错误位置……空中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在18天的时间里,训练有素的以色列飞行员击落敌机335架,而自己仅仅损失6架,空战损失比为56:1。
先天不足
然而,f-4也存在着先天不足。由于过于强调速度,f-4的机动性相当一般,尤其是在低空和超低空战斗时,机动性劣势就会凸显出来。另外,f-4诞生时正是空空导弹热火朝天的时代,很多人认为射程近、火力弱的传统航炮应该离开超音速空战战场,因此,f-4一开始没有装备航炮。可事实上,当时的空战速度仍以亚音速为主,空空导弹在近距离“咬尾”攻击中并不实用,而且那时空空导弹尚不成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神勇。
越南战争中的统计数字显示,空空导弹在1965~1966年对越南飞机的击毁率还不到5%,有时甚至会误伤己方飞机。可怕的是,当空空导弹用尽后,没有航炮的f-4便成了米格-17的肥肉。尤其在低空近战中,机动性不佳的f-4往往无法依靠速度逃离米格航炮的射程。因为这个短板,仅在1966年9月16日8架f-4与4架米格-17的空战中,f-4一下就被击落了3架。
与此相似,1965年4月24日下午,对越南谅山至克夫一线实施轰炸的2架f-4进入了我国领空,一架立即被我军防空高炮部队的密集炮火打下,而另一架继续内蹿。我军4架歼-5全速追击。其实,我军的歼-5是米格-17的仿制型,论速度、论升限都无法和f-4相提并论,而且连导弹都没有,只配了3门航炮,但f-4在广西的山区,对地形一片陌生,加之在低空近战中的局限性,还是被我军的歼-5所击落。
汲取教训的f-4从1967年5月开始安装航炮,在空战中效率大大增强,其他缺陷则留到了下一代战机f-15、f-16进行弥补。尽管有了更现代的机型,f-4仍是美国20世纪60~70年代的主力机型,生产线直到1981年才关闭,延续时间超过30年。各型f-4总计生产超过5000架,在西方战斗机中仅次于f-86“佩刀”(约10000架),曾出口到英国、希腊、西班牙、韩国等10余个国家,并被日本进行仿制。虽然美军早已淘汰了f-4,但一些其他国家仍在对其进行升级改造,在新世纪中继续服役。
1.14 “空中ak-47”米格-21
在20世纪50年代,世界上掀起了研制超音速战斗机的热潮,也因此诞生了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美国的f-4“鬼怪”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作。几乎与f-4同步问世的,是苏联的二代战机米格-21,北约称其为“鱼窝”,波兰称其为“铅笔”,苏联则称其为“三角琴”。
紧追不舍的苏联二代战机
早在1953年6月朝鲜战争尚未结束之时,苏联就提出了研制新一代战斗机的要求。根据米格-15的成功经验,米高扬设计局于1955年试飞了2倍音速的米格-21,苏联终于迈进了二代战机时代。米格-21于1965年开始服役,在20世纪60年代曾是苏联空军的主力机种,装备数量一度超过2500架。到了70年代,米格-21逐渐被米格-23等机型取代。苏联解体后,米格-21从俄罗斯空军退役。
↑返回顶部↑
f-4长19.2米,高5米,翼展11.8米,装有两台涡轮喷气式发动机,最大平飞时速为2.27马赫,也就是音速的2.27倍,升限可达17700米。f-4相貌的确有些古怪,甚至有人评价为“外貌丑陋”。它的机头相对下垂,好像一只秃鹰的钩嘴,有时还被喷绘成鲨鱼的獠牙,后掠机翼的翼尖向上翘起并设有锯齿,垂直尾翼很小,水平尾翼向下压低,看上去非常严肃阴沉。但这些机身外形都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空气动力,实现了f-4最值得称道的“高”与“快”。在飞行高度上,它曾在1959年12月通过动力飞到3万米的高空,超过了同时代的所有机型。在爬升速度上,它的海平面爬升率达到210米/秒。在飞行速度上,它在1960年9月创下500千米闭合航线上时速1958千米、在100千米闭合航线上时速2237千米的纪录,1961年8月,创下100米以下超低空飞行时速1452千米的纪录。
f-4配有9个外部武器挂架,其中4个对称分布在两个机翼上,5个位于机身下方,总体载弹量高达7.25吨,是普通轻型轰炸机的2倍多,而且配有当时最先进的雷达火力控制系统,非常适用于对空、对地攻击甚至精确打击,属于典型的多用途重型战斗机。
重磅出击
美国空军和海军刚配装f-4不久,越南战争就爆发了。1965年6月,美国海军的2架f-4用“麻雀”空空导弹击落了两架米格-17,为f-4首开战果。自此以后,f-4用实力成为越南战争主力战机,担负的任务不仅包括夺取制空权、近距离空中支援、空中拦截,还包括远程轰炸、战术侦察、地空导弹压制等。f-4的速度优势使其成为苏联制米格-17战斗机的克星,在空战中击落的敌方飞机中,f-4完成了74%。
1973年10月6日,埃及、叙利亚向以色列发起进攻,史称第四次中东战争。当时,以色列空战飞机主力是从美国引进的约100架f-4战斗机,而对方则拥有410架米格-21歼击机,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可是,接下来的空战形势却大大出乎人们预料。以军f-4的机载雷达大大增加了导弹发射的命中率,而敌方发射的导弹可以被感受器所捕捉,并被红外诱饵燃烧火箭所引导到错误位置……空中呈现出“一边倒”的态势。在18天的时间里,训练有素的以色列飞行员击落敌机335架,而自己仅仅损失6架,空战损失比为56:1。
先天不足
然而,f-4也存在着先天不足。由于过于强调速度,f-4的机动性相当一般,尤其是在低空和超低空战斗时,机动性劣势就会凸显出来。另外,f-4诞生时正是空空导弹热火朝天的时代,很多人认为射程近、火力弱的传统航炮应该离开超音速空战战场,因此,f-4一开始没有装备航炮。可事实上,当时的空战速度仍以亚音速为主,空空导弹在近距离“咬尾”攻击中并不实用,而且那时空空导弹尚不成熟,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神勇。
越南战争中的统计数字显示,空空导弹在1965~1966年对越南飞机的击毁率还不到5%,有时甚至会误伤己方飞机。可怕的是,当空空导弹用尽后,没有航炮的f-4便成了米格-17的肥肉。尤其在低空近战中,机动性不佳的f-4往往无法依靠速度逃离米格航炮的射程。因为这个短板,仅在1966年9月16日8架f-4与4架米格-17的空战中,f-4一下就被击落了3架。
与此相似,1965年4月24日下午,对越南谅山至克夫一线实施轰炸的2架f-4进入了我国领空,一架立即被我军防空高炮部队的密集炮火打下,而另一架继续内蹿。我军4架歼-5全速追击。其实,我军的歼-5是米格-17的仿制型,论速度、论升限都无法和f-4相提并论,而且连导弹都没有,只配了3门航炮,但f-4在广西的山区,对地形一片陌生,加之在低空近战中的局限性,还是被我军的歼-5所击落。
汲取教训的f-4从1967年5月开始安装航炮,在空战中效率大大增强,其他缺陷则留到了下一代战机f-15、f-16进行弥补。尽管有了更现代的机型,f-4仍是美国20世纪60~70年代的主力机型,生产线直到1981年才关闭,延续时间超过30年。各型f-4总计生产超过5000架,在西方战斗机中仅次于f-86“佩刀”(约10000架),曾出口到英国、希腊、西班牙、韩国等10余个国家,并被日本进行仿制。虽然美军早已淘汰了f-4,但一些其他国家仍在对其进行升级改造,在新世纪中继续服役。
1.14 “空中ak-47”米格-21
在20世纪50年代,世界上掀起了研制超音速战斗机的热潮,也因此诞生了第二代喷气式战斗机,美国的f-4“鬼怪”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作。几乎与f-4同步问世的,是苏联的二代战机米格-21,北约称其为“鱼窝”,波兰称其为“铅笔”,苏联则称其为“三角琴”。
紧追不舍的苏联二代战机
早在1953年6月朝鲜战争尚未结束之时,苏联就提出了研制新一代战斗机的要求。根据米格-15的成功经验,米高扬设计局于1955年试飞了2倍音速的米格-21,苏联终于迈进了二代战机时代。米格-21于1965年开始服役,在20世纪60年代曾是苏联空军的主力机种,装备数量一度超过2500架。到了70年代,米格-21逐渐被米格-23等机型取代。苏联解体后,米格-21从俄罗斯空军退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