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4章(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而且,周东飞也听说过大悲寺僧人的规矩。他们一般是中秋节后开始苦行僧的生活,从大悲寺开始远游。按公历来说,今年的中秋节来得早,已经过去了近一个月。妙祥大师既然从数千里之外的渤海省来到了这里,就不会轻易折返回去。因为大悲寺的僧人有个规矩:在外云脚出行的时候,是不能坐车或飞机之类的交通工具的,只能凭借一双肉脚穿行。所以,他来这里一趟不容易,在被打断了交流之后,肯定还会再来这里。

  当然,对于这个路程,周东飞也够震惊的。大悲寺距善觉寺四五千里,哪怕妙祥大师中秋节次日就起程,每天也得徒步奔走150里地。这样的大毅力,够惊人的。

  第974章 不同的教诲

  通过离开禅房前慧觉大师的那些话,周东飞也归纳出一个道理:

  像慧觉大师这样的出家人,是以避世躲红尘为主要方式的修行,也就是所谓的“出世”;

  像镜湖公这样积极参与世事,为了一个目标、一个事业而毕生奔走操劳的,又是另一种修行,谓之“出世”。

  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则类似于妙祥大师那样。虽然平日里空守着青灯古佛、浩瀚经卷,但同时还会云游四方、普度众生,同样会在繁华俗世之中奔走。这种修行态度和路子,似乎又介于镜湖公和慧觉大师两人之间了。

  虽然,两位大师的格斗实力都不如镜湖公,但若只是比较心境修为,却大体都在伯仲之间。甚至,慧觉大师还略略超出镜湖公一线。这三人,都是天元级的心境。无非是两位大师将肉身的修行看得淡了些,故而未能在综合实力上达到天元之境。

  所以,若是从心境修为一途而言,三位大宗师的路子都能走到自身的极致,也近乎了“人”的极致。一个人无论选择其中的哪一条,都可以说是对的,因为三位大师已经走出了成功的经验。

  但是现在,周东飞却有点“脚踩两只船”的恐怖念头——一边继续走镜湖公的老路,一边又参照慧觉大师的路子。出世之时不忘入世使命,入世之中长存出世之心。

  这是一个破天荒的想法。虽然妙祥大师也介于两者之间,但只是“介于”。他“出世”和“入世”的时间是分开的,目的是分明的。“出世”的时候,就静居在大悲寺内伴着青灯翻阅古卷;“入世”的时候则徒步万里教化众生,度灾厄,化世人,除奸佞。

  而周东飞这个想法呢,却是将两者全然融合起来,不分彼此,如阴阳交会合为一体。要是用道家的话说,那就是“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

  当然,要不是最近几天连续和镜湖公切磋请教,又同时遇到了慧觉大师和妙祥大师,周东飞还真的蹦不出这样的诡奇念头。能在数日之内同时遇到三位心境大宗师,本身就是一种逆天的际遇。

  而离开禅房之前,慧觉大师那个建议也是很有针对性的。她让周东飞有机会的话请教一下妙祥大师,多做参考佐证。因为妙祥大师的路子虽然和周东飞这路子依旧不同,但却有些接近,至少也是出世和入世兼修,不像镜湖公和慧觉大师的路子那么单一、那么纯粹。

  只不过,这条路要是走错了的话,可能会耽误周东飞大把的时间。性命之忧肯定是没有的,但有可能对他冲击天元之境造成更多的障碍。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