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四章 东市转型(4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东市这几个月也开始有起色了,主要原因是户部司决定将各种机器、文具、乐器、瓷器、陶器、漆器、木器、玉器、布匹、绸缎类货物移到了东市。

  尤其是布匹类,这是衣食住行中关系民生的第一大类,种类繁多,包括粗布、细布、彩帛、绫罗绸缎、刺绣、蜀锦、地毯、绒毯、帐篷、靴子、鞋帽、木绵、棉花、羊毛、羊皮、皮革等等。

  还有估衣坊、制衣坊、被服坊、制鞋坊、鞣革坊、轧棉坊、棉胎坊等等辅助性的工坊,也一并迁到东市。

  这也是东市转型的必然,从前东市都是以售高档奢侈品为主,当奢侈品卖不动后,东市和西市便不再专注于档次上的区别,而进行类别上的调整,把和食物无关的生活用品转到东市。

  这种类别转移虽然使西市少了很多店铺,但好处也显而易见,不仅使东市又重新活跃起来,而且西市的空铺子多了,很多店铺的规模也随之扩大,西市一铺难求的局面也得到了缓解。

  而西安门大街的商铺主要注重于零售,而不是批发,它们基本上都是西市大店的零售子店,出售精品和特色品,它们的客户主要针对长安本地人。

  这样便渐渐形成了东西市走批发,西安门大街走零售的格局。

  临近新年,几乎所有的参事堂高官们都去各个市场巡视了,这也是郭宋的要求,各种决策不能脱离实际,很多事情不亲自去看一看,到实地去了解,做出的决策必然也会脱离实际。

  郭宋带着几名随从在东市考察,进行商品类别调整是郭宋为了挽救东市而做出的重大决策,东市和西市的产权都是户部司所有,只租不售是朝廷的一贯传统,作为东市的房东,作为长安的实际管理者,晋王府好都有义务将东市重新振兴起来。

  和几个月前冷冷清清的情形相比,现在的东市十分热闹,布行、彩帛行、绸缎行、棉行都挤满了前来批发货物的商人。

  郭宋来到了棉行,棉行也是一条长街,上百家店铺,主要经营棉花、木绵、羊绒、羊毛、鸭鹅绒等等货物,光是棉花就有二十几家店铺,主要卖填充棉、卖棉胎。

  这几年,安西开始大规模种植棉花和小麦,最近北庭又开始引入波斯甜菜,一旦种植成功,糖料就会大量出现,将极大改善中原人的生活。

  棉花种植得很普遍,军方早已普及,现在开始大规模在民用上普及,棉花价格也由最初的每斤一贯钱降到了每斤百文钱,就算是长安的底层人家也可以给家里每人做一件棉袄。

  棉被和枕头早已经在中等人家普及,至于豪门权贵家庭主要还是使用木绵和绒毛,棉花的出现说到底主要是为了满足中低层百姓的需要,在棉花出现之前,木绵和绒毛一直就是冬衣和被褥的填充物,只不过价格昂贵,都是上层人家在使用,中低层百姓还用不起。

  棉花出现后,终于有了物美价廉的过冬用品,大大改善了中低百姓的生活品质。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