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理论的基本品格:实(1 / 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二、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理论的基本品格:实践与创新

  总结这个理论的形成过程,其明显特征是:

  1.政治决定、实践先行

  开放型经济理论的形成,离不开对外开放这个政治决定的大前提。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政治决定,这个政治决定来源于对世界大势的深刻认识和把握。20世纪80年代初期,邓小平对世界大势有以下清醒认识:他认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应当改变原来认为战争危险很迫近的看法。随着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没有硝烟的战争是世界的主要矛盾,这是我们党可以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国际环境。他还认为,经济上的开放,不只是发展中国家的问题,也是发达国家的问题,世界市场如果只在发达国家兜圈子,将很有限度。这是中国可以实行对外开放的国际条件。同时他还认为,在国际垄断资本控制世界经济和市场的情况下,封闭孤立地奋斗竞争不过它们,要靠开放政策打开出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经济和综合国力的较量日益成为各国竞争的主要方式。我们党敏锐地洞察了这一世界大势的变化,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到了“经济、科技全球化趋势”。随后党的领导人指出,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有利于促进资本、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是世界经济新的发展机遇,我国应当顺应潮流、趋利避害。这就为我国继续扩大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了新的认识依据。因此可以说,对外开放的政治决定是中国开放型经济理论形成的政治基础和前提。

  同时,中国开放型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是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的,它要解决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干什么、怎么干的问题,因此它是一个动态发展、补充和完善的过程。这与西方经济学理论主要是解释和验证过去发生的事情有很大不同。粗略划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开放型经济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开放型经济理论也经历了与时俱进的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整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这是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初步发展时期,也是开放型经济理念开始酝酿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不断深化外贸、外汇体制改革,发展对外贸易,特别是货物出口贸易,争取更多外汇收入;吸引境外资金和技术,创办“三资企业”;创办经济特区并进而完成从沿海开放城市到沿江、沿边的对外开放的空间布局。

  1994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迈上了2000亿美元大关,更重要的是,通过外贸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出口导向型外商投资企业的成长,我国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已经形成,并能够连续创造贸易顺差(见表1)。1990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已达到80%;1995年,我国机电产品的出口比重上升到29.5%,开始大幅度超过纺织品和服装的比重,首次成为中国出口的第一大类商品;1990—1994年间,外贸企业第二轮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已经完成,对外贸企业的财政补贴已基本取消,外贸企业已基本成为市场主体,人民币汇率改革进入新的阶段,外汇调剂市场已演进为全国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原先的双重汇率已变为单一汇率。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导向特征已基本形成。

  表1 1990—1994年中国对外贸易(货物)情况

  注:表中出口、进口、差额、外资企业出口的单位为亿美元。 资料来源:《海关统计》《中国统计年鉴》各有关年份。

  第二个时期指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007年党的十七大召开前的十多年,是我国开放型经济加速发展时期,开放型经济这一理念不断被充实、被赋予新的内涵。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是,除了继续发展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外,重点是围绕中国恢复《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缔约国地位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开展了深化对外经济贸易体制改革和贸易自由化的新举措,以便更深入地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这个时期为适应全球多边贸易体制建立的要求,我国在发展服务贸易以及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方面有新的突破,从而把实施“走出去”战略等新的重大实践课题引入了开放型经济的理念之中。

  这个时期,中国全面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平均关税水平从2001年的15.3%降低至2006年的9.9%;取消了进口非关税壁垒,全面放开了对外贸易经营权。2004年4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明确将外贸经营权的获得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登记制,并删除了关于经营资格条件的要求。这个时期中国的外经贸法律法规与wto基本规则接轨,为提高贸易政策的透明度,中国政府制定、修订、废止了3000余件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在服务业的开放中,中国承诺开放100个服务业领域,占wto分类的服务部门的62.5%,已经全面履行承诺的有证券、建筑、旅游、教育、商业服务业等12个行业。同时,加大了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可见,这个时期“开放型经济”这一理念已经从刻画经济活动形式深入到刻画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制度、体制形式。这个时期,开放型经济的硬实力迅速增强。1996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仅为2 900亿美元,2001年跃升为5096亿美元,2004年攀升至1.15万亿美元, 2006年达到1.76万亿美元。这十年间一直保持贸易顺差,2005年贸易顺差超千亿美元,2006年则达到1775亿美元。在吸收外商投资方面,1996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达到548亿美元,之后连年保持在500亿~600亿美元,2006年达到670亿美元。随着服务业开放的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1996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仅为430亿美元,2006年增长到1917亿美元,其中进口额从206亿美元增长到1003亿美元。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从2003年的28.5亿美元跃升为2006年的211亿美元。这个时期我国的硬实力和软实力都为开放型经济理论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准备。

  第三个时期是从2007年至今,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标志着中国特色开放型经济理论基本形成。2008年后发生了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世界经济进入衰退、恢复和调整时期,经济全球化面临新的形势,我国的开放型经济不仅面临培育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和合作新优势的挑战,同时又面临更深入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新机遇,这就对开放型经济的内涵以及提法提出了修改、充实和完善的进一步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修改了开放型经济体系的三个定语的位置和提法,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完善互利共赢开放战略,这些都是在新形势下对开放型经济理论的补充和完善。

  2.与时俱进、大胆创新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发展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时期。早在199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四大报告中就指出过我党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个决定提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发展。”在我国对外开放实践中产生的开放型经济理论在哪些方面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创新发展呢?

  第一个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市场理论的创新。恩格斯认为,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使命,“大工业便把世界各国人民互相联系起来,把所有地方性的小市场联合成为一个世界市场,到处为文明和进步准备好地盘,使各文明国家里发生的一切必然影响到其余各国”。因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的是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这是马克思在未曾预料到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少数国家取得成功条件下的判断。列宁分析了世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指出这个统一的世界市场的不平衡性、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预言了少数国家率先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前途。 苏联社会主义革命成功后,斯大林认为这个统一的世界市场瓦解了,取而代之的是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或两个对立的世界市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和社会主义世界市场。 我国的开放型经济理论突破了斯大林的两个平行和对立的世界市场的理论。我们所说的两个市场,是指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主要是按照不同主权国家利益和经济制度划分的市场,而不是按照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特征划分的市场;而且这两个市场不是对立的,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从而融合形成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开放型世界经济”。我们需要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

  第二个理论创新是对马克思国际分工理论的创新。马克思认为,在一个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中,少数工业国家利用技术优势,形成对生产条件的垄断,扩大与落后国家的差距,将落后国家长期固定于不利的国际分工地位。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这确实是国际分工体系的真实写照。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围绕这种分工格局出现过“中心—外围”说、“比较优势陷阱”等理论,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分工的深化,类似“亚洲四小龙”这样的新兴经济体脱颖而出,原有的国际分工格局被打破,世界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国际分工理论滞后于实践的发展,暴露了局限性。中国的开放型经济理论顺应和总结了世界经济新的发展趋势,不仅提出了“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大力发展对外经济贸易活动的主张,而且提出了攀升全球价值链新台阶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培育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新优势”的新要求,成为马克思主义国际分工理论创造性运用的典范。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