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国策建设(3)(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拉动内需?”周学熙道,“听起来设想很好,可谁出钱呢?”

  “老百姓。”

  “老百姓?”熊希龄也纳闷了,“他们哪有钱啊……”

  “政府给。”

  “那不变成财政出钱?”岑春煊也没听懂,“我大概知道一点总统的意思,国家先拨钱给下面,然后通过增加的税收等收回来,可关键是,如何能保证100%回收呢?”

  “没有人敢担保100%回收,也不需要100%回收,只要让钱流动起来,就可以发挥100%以上的效率。”秦时竹为众人算了一笔账,“首先是修筑费,水利兴修,需要用到大量的建筑材料,钢材也好,水泥也罢,都是流通商品,一旦出钱购买,等于税收额已经在了,这是其中的一部分;其次是人工费,本来福利救济,赈灾粮钱是一笔开支,现在并入了人工费,全部是相当于这部分被节省了?我粗略估算一下,这当中可以收回15%左右。”

  还有85%呢?众人继续听秦时竹说下去。

  “再说人工费,老百姓拿了钱财,他就要去消费,买米买面,买衣买鞋,不怕他花钱,只要花钱,就能有税收征收,最关键的是,只要他买东西,别人就赚了钱,别人自然也要消费,一消费,税收还是变着法子到政府的财政系统中。”这套循环效应、累积增长的理论确实是极为新鲜的,但众人都是精英,稍加点拨,便明白了期间的道理。

  有人追问道:“万一的万一,他不消费,而是拿了钱到钱庄或者银行存起来,那该如何?”

  “这也是消费嘛……”秦时竹大笑,“只要存钱,就有利息,付息之人岂会白白亏损,或者自行经营,或者贷给他人经营,不管什么经营,只要开张,就有税收!”

  “高明!总统的法子,着实高明。”

  “所以,我一贯主张对工商业减轻税负,明着看,税负减轻,财政收入减少,但实际上,由于税负减轻,工商业有利可图,办的人多了,税收只会不降反升。不信你们问秉三兄,前清时节的税收和现在比孰重孰轻?税收额谁多谁少?只有先放水养鱼,才能到时候有大鱼吃,还是小苗的时候就把鱼吃了,将来吃什么?”

  熊希龄笑了:“我再问个问题,这不是和总统抬杠,而是也有现实考虑的——如果,老百姓拿了钱,不消费,不存款,自个放家里藏起来,怎么办?”

  “这也是我想说的话题。倘若是以前,经济运转链条便受到阻碍了,因为银子或者铜钱少了。但现在却不然,藏在家里,有些时候比花出去贡献还大。”

  众人纳闷了,这是什么道理?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