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国策建设(2)(3 / 3)
“目前,职业教育搞得最好的就是北方实业各个专门学校。大总统在北疆设立了10大专科学校,这些学校后来都培养专门人才的地方,成了大学的补充,违背了原来大兴职业教育的初衷。当然,目前的结果我也是乐见其成的,毕竟专科学校比职业学校更为难得。”范总长提起职业教育,对北方实业是又爱又恨,爱的是北方实业通过这种方式,以非正规渠道培养了大批技工,解了燃眉之急,恨的是,北方实业就像一头吞噬一切的巨兽,将全国各种各样的熟练技工全部招揽到门下,抑制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他最后道:“北方实业虽好,可是,全国不能只有一个北方实业啊……”
秦时竹点头。这帮旧中国传承下来的官僚,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习气,但有一点,他认为历史做出的评价都是公允而且客观的——他们都有一颗爱国的心,都有为国为民的良好愿望和实际行动。即便犯错,也是因为时代制约和个人知识结构不适应而造成的,他们已经看到了北方实业一家独大带来的影响和风险,也不忌讳在秦时竹面前谈这种影响和可能的不良后果。他们不一定会提反垄断法这种洋概念,但并不等于他们就不清楚期间的问题。
在谈论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是坦然的,既不是红眼病发作的那种嫉妒,也不是故作忧国忧民的姿态,在这些问题上的考虑,秦时竹也和他们一般。
但是,形势如此,特别是大国博弈的当口,秦时竹无法对他们解释某些至关重要的决策点——北方实业还是继续加强而不是被削弱或者分拆的当口,所以,他一面心平气和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力图在现有框架下将事情办好,另一方面,对于推倒重来或者根本就有悖于历史规律发展的,他需要拿出抵制办法。
所幸,这些都是细枝末节,职业教育发展不够,程度不高,那就继续大力发展,他面带微笑道:“我同意范总长的意见,职业教育确实需要继续大力开拓,北方实业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的意见是,北方实业要抽调力量和经验为新办学校打好基础,至于经费,除了国家财政经费划拨的,北方实业再拿出原有办学经费用于报效——至于学生去留,悉听尊便,不必非得再留北方实业……”
“那感情好。”
一连八条之后,内阁终于同意了教育部提出的,有关基础教育补强工作,并且顺利追加了财政经费。独有熊希龄不是太过乐意——好不容易恢复平衡的财政收支又开始出现赤字,但这又是正常情况,他也不便驳了众人的面子。但心中始终会有一点遗憾,
秦时竹看见后道:“秉三不必烦恼,财政的问题,好解决,总有路子……” ↑返回顶部↑
他最后道:“北方实业虽好,可是,全国不能只有一个北方实业啊……”
秦时竹点头。这帮旧中国传承下来的官僚,虽然有着这样那样的习气,但有一点,他认为历史做出的评价都是公允而且客观的——他们都有一颗爱国的心,都有为国为民的良好愿望和实际行动。即便犯错,也是因为时代制约和个人知识结构不适应而造成的,他们已经看到了北方实业一家独大带来的影响和风险,也不忌讳在秦时竹面前谈这种影响和可能的不良后果。他们不一定会提反垄断法这种洋概念,但并不等于他们就不清楚期间的问题。
在谈论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是坦然的,既不是红眼病发作的那种嫉妒,也不是故作忧国忧民的姿态,在这些问题上的考虑,秦时竹也和他们一般。
但是,形势如此,特别是大国博弈的当口,秦时竹无法对他们解释某些至关重要的决策点——北方实业还是继续加强而不是被削弱或者分拆的当口,所以,他一面心平气和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力图在现有框架下将事情办好,另一方面,对于推倒重来或者根本就有悖于历史规律发展的,他需要拿出抵制办法。
所幸,这些都是细枝末节,职业教育发展不够,程度不高,那就继续大力发展,他面带微笑道:“我同意范总长的意见,职业教育确实需要继续大力开拓,北方实业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的意见是,北方实业要抽调力量和经验为新办学校打好基础,至于经费,除了国家财政经费划拨的,北方实业再拿出原有办学经费用于报效——至于学生去留,悉听尊便,不必非得再留北方实业……”
“那感情好。”
一连八条之后,内阁终于同意了教育部提出的,有关基础教育补强工作,并且顺利追加了财政经费。独有熊希龄不是太过乐意——好不容易恢复平衡的财政收支又开始出现赤字,但这又是正常情况,他也不便驳了众人的面子。但心中始终会有一点遗憾,
秦时竹看见后道:“秉三不必烦恼,财政的问题,好解决,总有路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