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辽阳战血(7)(2 / 3)
“海相,你看,是不是这样。”冈市绞尽脑汁想了一个办法,“第一,海军的封锁稍微放松一点,反正支那人也打不出来,问题不大;第二,本土各工厂在加紧生产,只要一个月,不20天就能陆续填补海军的缺口,我们可以做个交换,海军每提供一具气球炮,陆军将来就还给海军2倍;第三,拆解也好,运输也好,全部都由陆军承担,不劳烦海军费心。”
“这样么……”斋藤实还在沉吟。
“拜托了。”冈市很诚恳地说,“海军这次为陆军提供了莫大的帮助,所有陆军将士都会铭记在心的……”
“那好吧。”
这笔不算复杂的交易总算给了陆军期盼已久的气球炮,可是,关键的关键,光有炮还不行,还得有人会用,立花在接收时已经郁积了一肚子气,真到了要使用的当口,更是气得七窍生烟——师团长大人说得不错,军部就是一班饭桶!各种各样的新装备,从来不重视,口头只会嚷嚷七生报国——那是骗骗普通士兵的,真要当真,母猪都能上树了。
在辽阳南线取得进展之后,在另一处关键隘口——摩天岭阵地,国防军在给予敌人重大杀伤,整整阻击对方4天4夜后,也放弃了这段浸透了中日两国士兵鲜血的山头,往回缩了一缩,把日军放进了从东路进攻辽阳的通道。
这本来就是大本营和战区指挥部定下的方针——狙击虽然爽,可是不能达到围歼敌人的目的,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空间里,还是要把日军放进来打,这就需要指挥者的统揽全局和良好的平衡感,而现在,这个时机终于成熟了,陆尚荣果断下令,两个口子解除,放日军进来。
在辽阳前线上,终于可以获得畅快推进的日军形成了从东和南两个钳形态势,每个大钳都是两个师团的兵力——按照冈市的设计,是要通过钳形包抄来最终攻克辽阳。
但能不能如愿,就很难说了,反正,李杜是不会给鬼子这个念想的,而沈麒昌——辽阳实业的掌门人,也不会给鬼子这个念想。
得益于东南两处的拼命阻击,辽阳获得了充分的疏散时间和构筑防御体系的机会,在李杜的要求之下,辽阳城已经变成了一处巨大的工事,除了各种与国防息息相关的产业和后勤保障不能停止外,其余能停止的,全部停止,工人要么组成劳工队听候辽阳军的指挥,要么在辽阳市政当局的安排下到外地避难。这些天来,辽阳的铁路、水路还有大道上,全部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
带着不安、带着牵挂、带着仇恨,带着各种各样复杂的心情,陆陆续续有几十万人离开辽阳——当然,这也包括了鞍山、牛庄、海城等其他地方逃难到辽阳的人群。
在短短半个多月里,辽阳城能得到如此有效而迅速的疏散,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秦时竹所断言的,辽阳是中国最具现代化特征的论调,不仅在硬件上,而且在软件上得到了证实。
可是,在全辽阳人民举家迁出辽阳躲避战乱的时候,有一个人风尘仆仆地来了,他便是秦时竹的岳父,辽阳控股董事长、辽阳实业最大的老板——沈麒昌。
来辽阳之前,沈蓉曾经声泪俱下地劝说父亲不要亲历险地,因为沈麒昌不仅已是年近60的老人了,而且最近身体一直都不太好,最关键的是,辽阳正在打仗,到处都是兵荒马乱,别人是避之唯恐不及,父亲倒好,还要一头扑进去。
“复生,你说我该不该去?”沈麒昌不理会女儿的劝解,不理会妻子的哀求,只把征询的目光投向了秦时竹。
↑返回顶部↑
“这样么……”斋藤实还在沉吟。
“拜托了。”冈市很诚恳地说,“海军这次为陆军提供了莫大的帮助,所有陆军将士都会铭记在心的……”
“那好吧。”
这笔不算复杂的交易总算给了陆军期盼已久的气球炮,可是,关键的关键,光有炮还不行,还得有人会用,立花在接收时已经郁积了一肚子气,真到了要使用的当口,更是气得七窍生烟——师团长大人说得不错,军部就是一班饭桶!各种各样的新装备,从来不重视,口头只会嚷嚷七生报国——那是骗骗普通士兵的,真要当真,母猪都能上树了。
在辽阳南线取得进展之后,在另一处关键隘口——摩天岭阵地,国防军在给予敌人重大杀伤,整整阻击对方4天4夜后,也放弃了这段浸透了中日两国士兵鲜血的山头,往回缩了一缩,把日军放进了从东路进攻辽阳的通道。
这本来就是大本营和战区指挥部定下的方针——狙击虽然爽,可是不能达到围歼敌人的目的,在恰当的时机,恰当的空间里,还是要把日军放进来打,这就需要指挥者的统揽全局和良好的平衡感,而现在,这个时机终于成熟了,陆尚荣果断下令,两个口子解除,放日军进来。
在辽阳前线上,终于可以获得畅快推进的日军形成了从东和南两个钳形态势,每个大钳都是两个师团的兵力——按照冈市的设计,是要通过钳形包抄来最终攻克辽阳。
但能不能如愿,就很难说了,反正,李杜是不会给鬼子这个念想的,而沈麒昌——辽阳实业的掌门人,也不会给鬼子这个念想。
得益于东南两处的拼命阻击,辽阳获得了充分的疏散时间和构筑防御体系的机会,在李杜的要求之下,辽阳城已经变成了一处巨大的工事,除了各种与国防息息相关的产业和后勤保障不能停止外,其余能停止的,全部停止,工人要么组成劳工队听候辽阳军的指挥,要么在辽阳市政当局的安排下到外地避难。这些天来,辽阳的铁路、水路还有大道上,全部都是熙熙攘攘的人群。
带着不安、带着牵挂、带着仇恨,带着各种各样复杂的心情,陆陆续续有几十万人离开辽阳——当然,这也包括了鞍山、牛庄、海城等其他地方逃难到辽阳的人群。
在短短半个多月里,辽阳城能得到如此有效而迅速的疏散,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秦时竹所断言的,辽阳是中国最具现代化特征的论调,不仅在硬件上,而且在软件上得到了证实。
可是,在全辽阳人民举家迁出辽阳躲避战乱的时候,有一个人风尘仆仆地来了,他便是秦时竹的岳父,辽阳控股董事长、辽阳实业最大的老板——沈麒昌。
来辽阳之前,沈蓉曾经声泪俱下地劝说父亲不要亲历险地,因为沈麒昌不仅已是年近60的老人了,而且最近身体一直都不太好,最关键的是,辽阳正在打仗,到处都是兵荒马乱,别人是避之唯恐不及,父亲倒好,还要一头扑进去。
“复生,你说我该不该去?”沈麒昌不理会女儿的劝解,不理会妻子的哀求,只把征询的目光投向了秦时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