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6章】 刷新吏治(2 / 3)
“但是,”秦时竹马上来了个转折,“虽然大有起色,但仍旧存在着不少问题,而且是严重的结构性问题。换句话说,是这个制度不够理想,造成了官员容易腐化堕落,如果不根治这个毛病,我想,不用过多少年,又同样会腐败不堪的。”
“确有一些前清官吏,在革命时伪装老实,骗取信任,现在大局安定,整顿的风声也已过去了,又开始不安分起来。”
“我有几个不成熟的意见,说出来请诸位斟酌;第一、设立公务员制度,凡在政府中任职的,一律称之为公务员,彼此只有级别、职务的不同,没有身份区别,无论科员也好,各省都督也好,都是公务员,是人民公仆,不是作威作福的老爷;第二、改革公务员晋升和制度,前清官制,吏与官泾渭分明,小吏永远是小吏,无论有多出色,都不能晋升为官,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浪费,今后我们选拔官员,要优先从办事员中选拔,要给予他们晋升的机会;第三、设立公务员招考制度,北疆建设,任重道远,能干事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懂新政,有知识的人就更少了,我提议向全国招揽人才,通过考试,择优录取为公务员,至于什么条件,大家可以协商,我觉得高小毕业是必要条件,年龄以十八以上三十以下为限。这些新录用的公务员,不能一上来就当官,要先试用一年,老老实实从基层干起,从最普通的办事员干起,如有出色表现,则根据相应条例进行晋升。当然,如果来的是留学生、学有专长者,可以特殊对待,做到人尽其才;第四、设立公务员退休制度,特别要学习西方发放退休金……”
秦时竹的话还没有说完,就引起大家的热烈讨论,这才是本次会议的重心所在。在他们看来,秦时竹的第一条只相当于称呼改变,是表面上的,顺应的是从专制向共和的过渡。但第三条和第四条大家就有疑问了。
“公务员招考比较容易理解,中国自隋唐以来,就重视科举取士,公务员招考原理也是一样的,但几年前刚刚废除了科举,您这么再改回来是不是倒退呢?”
“对科举最大的非议是什么?”
“无非是八股迂腐不堪,束缚思想……”
“其实科举本来是件好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既公平又公正……”
“那为什么清廷还要废除科举呢?”
秦时竹笑了:“科举形式不错,错的是内容。儒学本来博大精深,也有众多有益成分,但偏偏来个八股,束缚思想,或词不达意或陈腔滥调,更要命的是,学生学习八股后,不关心社会、国家大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无经世之才,无干事之能力。虽偶尔有那么一两个干事良材,如曾国藩、李鸿章等,但更多的还是庸才、蠢才、奴才!所以必须改变考试内容,要以新学、国家大事为主。”
“最好还要增加策论。”有人提议。
“对,就是要问如何治国、治民的策论。”秦时竹笑着说,“这样大家不会认为我旧瓶装新酒了吧?”
“那是当然,其实科举也有不少好处,可惜好经让人给念歪了。”中国惯有卖官鬻爵,但无论如何有钱,想买一个举人却是万万办不到的。
“以前任用官员还有一个弊端,就是一上来就授予官职,试想:一个读书人,辛辛苦苦读了这么多年书,根本就没有接触过多少实际,更谈不上治国本领,骤然取得高位,甚为不利。等今年招考公务员后,必定要先在下面锻炼一番,先从吏做起,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没有人生下来就是会做官的。”
在公务员招考上也达成了统一意见,大家把注意力转移到争议最大的第四点上来,听秦时竹详细解释:
↑返回顶部↑
“确有一些前清官吏,在革命时伪装老实,骗取信任,现在大局安定,整顿的风声也已过去了,又开始不安分起来。”
“我有几个不成熟的意见,说出来请诸位斟酌;第一、设立公务员制度,凡在政府中任职的,一律称之为公务员,彼此只有级别、职务的不同,没有身份区别,无论科员也好,各省都督也好,都是公务员,是人民公仆,不是作威作福的老爷;第二、改革公务员晋升和制度,前清官制,吏与官泾渭分明,小吏永远是小吏,无论有多出色,都不能晋升为官,造成了人才的极大浪费,今后我们选拔官员,要优先从办事员中选拔,要给予他们晋升的机会;第三、设立公务员招考制度,北疆建设,任重道远,能干事的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懂新政,有知识的人就更少了,我提议向全国招揽人才,通过考试,择优录取为公务员,至于什么条件,大家可以协商,我觉得高小毕业是必要条件,年龄以十八以上三十以下为限。这些新录用的公务员,不能一上来就当官,要先试用一年,老老实实从基层干起,从最普通的办事员干起,如有出色表现,则根据相应条例进行晋升。当然,如果来的是留学生、学有专长者,可以特殊对待,做到人尽其才;第四、设立公务员退休制度,特别要学习西方发放退休金……”
秦时竹的话还没有说完,就引起大家的热烈讨论,这才是本次会议的重心所在。在他们看来,秦时竹的第一条只相当于称呼改变,是表面上的,顺应的是从专制向共和的过渡。但第三条和第四条大家就有疑问了。
“公务员招考比较容易理解,中国自隋唐以来,就重视科举取士,公务员招考原理也是一样的,但几年前刚刚废除了科举,您这么再改回来是不是倒退呢?”
“对科举最大的非议是什么?”
“无非是八股迂腐不堪,束缚思想……”
“其实科举本来是件好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既公平又公正……”
“那为什么清廷还要废除科举呢?”
秦时竹笑了:“科举形式不错,错的是内容。儒学本来博大精深,也有众多有益成分,但偏偏来个八股,束缚思想,或词不达意或陈腔滥调,更要命的是,学生学习八股后,不关心社会、国家大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无经世之才,无干事之能力。虽偶尔有那么一两个干事良材,如曾国藩、李鸿章等,但更多的还是庸才、蠢才、奴才!所以必须改变考试内容,要以新学、国家大事为主。”
“最好还要增加策论。”有人提议。
“对,就是要问如何治国、治民的策论。”秦时竹笑着说,“这样大家不会认为我旧瓶装新酒了吧?”
“那是当然,其实科举也有不少好处,可惜好经让人给念歪了。”中国惯有卖官鬻爵,但无论如何有钱,想买一个举人却是万万办不到的。
“以前任用官员还有一个弊端,就是一上来就授予官职,试想:一个读书人,辛辛苦苦读了这么多年书,根本就没有接触过多少实际,更谈不上治国本领,骤然取得高位,甚为不利。等今年招考公务员后,必定要先在下面锻炼一番,先从吏做起,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没有人生下来就是会做官的。”
在公务员招考上也达成了统一意见,大家把注意力转移到争议最大的第四点上来,听秦时竹详细解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