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2章】 倒唐风起(2 / 3)
何峰听到此言差点没晕过去,只好继续解释:“这有四种可能,第一,那条流水线所有工序所需要耗费的时间差不多,所以不需要不均匀分布;第二,你看到的只是流水线片断,整条流水线还是不均匀分布的;第三,那条流水线工人的熟练程度有差异,熟练度高的负责复杂工序,熟练度低、手脚慢的负责简单工序,用熟练度的不均匀代替位置的不均匀;第四,耗时多的工序用较多的人负责,耗时少的用较少的人负责,用人数的不均匀代替位置的不均匀。总而言之,各道工序之间肯定存在着不均匀,看你用什么方式来调整而已。我采用位置不均匀来调节,万一以后加快进度,提高效率时还能再插入人手。”
“现有部队全部换装完毕还要多少时间?教导总队需要的火力何时能全部配齐?”秦时竹见形势不妙,赶紧扯到另外一个话题上去。
“如果费用没有问题,加班加点的话可在今年年底前保证全部完成。若是按部就班,恐怕要拖到明年5月份。”
“从这个月开始到明年5月份,国防军部队还将有所扩大,起码会达到24万,警察系统也要相应扩军。因此,无论如何,你必须在明年四月份前完成所有轻兵器列装计划,而且还必须是扩大了数额,同时不能采用加班加点的方式,以免引起各路人士的注意。”
“我反对!”何峰立马跳起来,“你这是强人所难。”
“你不是说流水线还有提高效率的空间嘛,我估摸着差不多了。”秦时竹拍拍何峰的肩,半是认真半是玩笑地说,“对你出色的工作能力我从来就深信不疑。”
……
“报告,吴议长来电,内阁有重大变故。”秦时竹刚刚回到都督府,机要秘书就递上了吴景濂发来的报告。
袁世凯对唐绍仪本来是信任的,所以才任命他为内阁总理。但在袁的心目中,内阁不过是他的幕僚机构,总理只应起到幕僚长的作用。但唐绍仪却醉心西方式的民主,想确实负起“责任内阁”的责任来施展抱负,两人不可能不起摩擦。
责任内阁是袁世凯最忌讳的东西,他非但不能容忍同盟会阁员坚持责任内阁,对唐绍仪坚持责任内阁也心怀猜忌,疑唐挟同盟会以自重,有独树一帜之意。唐对袁的猜忌却没看出来,反而很尊重南方革命党人,有事都要和蔡元培、宋教仁等商量,征求同盟会的意见,不愿意完全附和袁世凯。凡以为不可行的一定要到总统府要求缓办或不办,有时当面和袁世凯争得面红耳赤,不肯退让。理由之一就是责任内阁要对国家负责,总理也要对国家负责,言下之意就是不对袁世凯负责。袁表面上不反对,心里却视之为大逆不道的话语,这样一来就给反唐的人一个借口,起劲地在袁世凯面前诋毁他。
为阻挠责任内阁制的实行,袁世凯唆使内务总长赵秉钧和陆军总长段祺瑞等人进行公开抵制。赵、段等在国务会议上竭力反对划清总统府与国务院的权限,主张事事奉令承教于大总统;反对国务院为有机政体,主张各国务员可“单独行动”,不必固守国务院的成议。讨论各项政策,他们也决然与各同盟会阁员立于对立地位。到后来,赵秉钧索性经常不出席国务会议,有关内务部公事,直接向袁世凯报告,根本不把唐绍仪放在眼里。
但袁世凯的压迫并没有使唐绍仪完全屈服。例如,在政府用人问题上,他仍旧主张“贵新不贵旧”,非万不得已,“决不可以延用旧人”。有时和袁世凯争得太厉害以至于使袁气急败坏地说出“我们没几天好做的,这个位置早晚要让给你们的。”将唐绍仪划入到同盟会一边,唐这才大吃一惊,知道袁世凯对自己起了猜疑。
袁、唐之间的冲突终于以借款问题为导火线而公开爆发了。两个月前,由于财政困难,北京政府就计划向比利时华北银行借款100万英镑,年息5厘,以京张铁路余利作为担保,遭到英、法、德、美四国一致反对,五天后,四国银行团商定,原先允诺的临时借款先行停付,四国公使又分别拜见袁世凯,递交抗议书,要求中国取消比利时借款,要求凡大借款应与各国公使直接交涉;拖到4月27日,中国政府正式复函四国,同意取消比利时借款,并答应今后不以从四国财团借得之款偿付比利时之款。三天后,唐绍仪被逼得没有办法,不得不与四国银行团代表商谈,日、俄也有代表参加,唐绍仪鉴于财政困难,请银行团即日交付3500万两,以解燃眉之急,自本月起到10月止,每月交付1000万两。银行团先以唐曾向比利时华比银行借款,逼他“谢罪”,后又声明,需中国政府先将每期所交付借款之额数和用途指明,并担保以盐、茶税以及改良后收入增加的实数,详详细细编制一张预算表,交付银行团。
消息传出,全国舆论哗然。待正式照会到国务院后,唐绍仪大怒,说这是列强企图控制我国财政的条件,万万不能答应,断然拒绝了银行团的要求。这样一来,银行团大为不满。《泰晤士报》攻击唐绍仪“不愿借款告成”,“以致中国各界各国政见,竟有排外举动”。这个举动也使唐、袁之间矛盾计划激烈的冲突,袁世凯认为唐绍仪损害了他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便改派财政总长梁士诒与银行团交涉。
本来就不甘心同盟会占有内阁一半席位的共和党,这时也把“借款失败”归咎于唐绍仪,指责说:“借款团之所以必求监督我国财政者,由不信我财政耳;其所以不信我国财政者,由南京所借比款约一千数百万,而其用途并未正式宣布。此次大借款,外人恐用途又不明瞭,不能不要求监督。”其参议员还准备向参议院提出弹劾,大有非推唐下台不可之势。而同盟会已俨然将唐绍仪看成是他们的代表,自然急于保住唐绍仪的位置。
↑返回顶部↑
“现有部队全部换装完毕还要多少时间?教导总队需要的火力何时能全部配齐?”秦时竹见形势不妙,赶紧扯到另外一个话题上去。
“如果费用没有问题,加班加点的话可在今年年底前保证全部完成。若是按部就班,恐怕要拖到明年5月份。”
“从这个月开始到明年5月份,国防军部队还将有所扩大,起码会达到24万,警察系统也要相应扩军。因此,无论如何,你必须在明年四月份前完成所有轻兵器列装计划,而且还必须是扩大了数额,同时不能采用加班加点的方式,以免引起各路人士的注意。”
“我反对!”何峰立马跳起来,“你这是强人所难。”
“你不是说流水线还有提高效率的空间嘛,我估摸着差不多了。”秦时竹拍拍何峰的肩,半是认真半是玩笑地说,“对你出色的工作能力我从来就深信不疑。”
……
“报告,吴议长来电,内阁有重大变故。”秦时竹刚刚回到都督府,机要秘书就递上了吴景濂发来的报告。
袁世凯对唐绍仪本来是信任的,所以才任命他为内阁总理。但在袁的心目中,内阁不过是他的幕僚机构,总理只应起到幕僚长的作用。但唐绍仪却醉心西方式的民主,想确实负起“责任内阁”的责任来施展抱负,两人不可能不起摩擦。
责任内阁是袁世凯最忌讳的东西,他非但不能容忍同盟会阁员坚持责任内阁,对唐绍仪坚持责任内阁也心怀猜忌,疑唐挟同盟会以自重,有独树一帜之意。唐对袁的猜忌却没看出来,反而很尊重南方革命党人,有事都要和蔡元培、宋教仁等商量,征求同盟会的意见,不愿意完全附和袁世凯。凡以为不可行的一定要到总统府要求缓办或不办,有时当面和袁世凯争得面红耳赤,不肯退让。理由之一就是责任内阁要对国家负责,总理也要对国家负责,言下之意就是不对袁世凯负责。袁表面上不反对,心里却视之为大逆不道的话语,这样一来就给反唐的人一个借口,起劲地在袁世凯面前诋毁他。
为阻挠责任内阁制的实行,袁世凯唆使内务总长赵秉钧和陆军总长段祺瑞等人进行公开抵制。赵、段等在国务会议上竭力反对划清总统府与国务院的权限,主张事事奉令承教于大总统;反对国务院为有机政体,主张各国务员可“单独行动”,不必固守国务院的成议。讨论各项政策,他们也决然与各同盟会阁员立于对立地位。到后来,赵秉钧索性经常不出席国务会议,有关内务部公事,直接向袁世凯报告,根本不把唐绍仪放在眼里。
但袁世凯的压迫并没有使唐绍仪完全屈服。例如,在政府用人问题上,他仍旧主张“贵新不贵旧”,非万不得已,“决不可以延用旧人”。有时和袁世凯争得太厉害以至于使袁气急败坏地说出“我们没几天好做的,这个位置早晚要让给你们的。”将唐绍仪划入到同盟会一边,唐这才大吃一惊,知道袁世凯对自己起了猜疑。
袁、唐之间的冲突终于以借款问题为导火线而公开爆发了。两个月前,由于财政困难,北京政府就计划向比利时华北银行借款100万英镑,年息5厘,以京张铁路余利作为担保,遭到英、法、德、美四国一致反对,五天后,四国银行团商定,原先允诺的临时借款先行停付,四国公使又分别拜见袁世凯,递交抗议书,要求中国取消比利时借款,要求凡大借款应与各国公使直接交涉;拖到4月27日,中国政府正式复函四国,同意取消比利时借款,并答应今后不以从四国财团借得之款偿付比利时之款。三天后,唐绍仪被逼得没有办法,不得不与四国银行团代表商谈,日、俄也有代表参加,唐绍仪鉴于财政困难,请银行团即日交付3500万两,以解燃眉之急,自本月起到10月止,每月交付1000万两。银行团先以唐曾向比利时华比银行借款,逼他“谢罪”,后又声明,需中国政府先将每期所交付借款之额数和用途指明,并担保以盐、茶税以及改良后收入增加的实数,详详细细编制一张预算表,交付银行团。
消息传出,全国舆论哗然。待正式照会到国务院后,唐绍仪大怒,说这是列强企图控制我国财政的条件,万万不能答应,断然拒绝了银行团的要求。这样一来,银行团大为不满。《泰晤士报》攻击唐绍仪“不愿借款告成”,“以致中国各界各国政见,竟有排外举动”。这个举动也使唐、袁之间矛盾计划激烈的冲突,袁世凯认为唐绍仪损害了他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关系,便改派财政总长梁士诒与银行团交涉。
本来就不甘心同盟会占有内阁一半席位的共和党,这时也把“借款失败”归咎于唐绍仪,指责说:“借款团之所以必求监督我国财政者,由不信我财政耳;其所以不信我国财政者,由南京所借比款约一千数百万,而其用途并未正式宣布。此次大借款,外人恐用途又不明瞭,不能不要求监督。”其参议员还准备向参议院提出弹劾,大有非推唐下台不可之势。而同盟会已俨然将唐绍仪看成是他们的代表,自然急于保住唐绍仪的位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