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5 / 7)
长庆帝忽道:“那也不对!”
林如海一怔,问道:“不知陛下所言,微臣错在何处?”
长庆帝摆摆手,说道:“说的不是卿家。朕也曾派人打探过一些仕宦之家每年年底的收成,他们的进项似乎十分有趣,良田商铺房舍多于你的,进项未必如你,少于你的,进项却比你多,这是何故?”
林如海当即了然,笑道:“陛下且听我细细道来。家底比臣厚实的人家,之所以进项不如臣,那就只有一个缘故,即底下庄头掌柜谎报收成,有些庄头极奸猾,又因掌管的庄子极多,明明风调雨顺,却谎报主家有几处庄子遇了灾荒,主家若厚道,少不得免了租子,如此一来,自然少于臣了。商铺房舍租赁也好,做生意也罢,既是他们管理,做假账亦是寻常。微臣之所以如此清楚,乃因微臣家中的账目十分明白,每年微臣都会派心腹巡查各地的收支景况,免得下人谎报收支,中饱私囊。”
长庆帝问道:“那家底薄于卿家,又为何进项多?”
林如海叹息一声,道:“苛于民罢了。臣家田地赁于佃农,分与他们五成,他们便已感恩戴德,何况六成乎?微臣年轻时只知收租,不知佃农困苦,那时皆是分与他们三四成,待得亲见后,感慨他们过得艰难,方改成五五分,或是四六分,分与他们五六成,多则七成。然而却有些人收租,少则六成,多则七成,即使风不调雨不顺,有的亦按往年收租,极是苛刻,也有租少便责罚于佃农,故而地少于臣,进却多于臣。”
对于此事,他并不是扬自己而抑他人,而是实话实说。
再说,他确实想改变佃农之苦。
林如海深明长庆帝之心,和太上皇宽厚不同,他确实想了解并改变百姓之疾苦,长庆帝召自己来问话时,一定要据实以告,因为他往往都已经打听到一些消息了。
这也是长庆帝特别信任林如海的缘故。
为官做宰久矣,很少有人会像林如海这般坦率诚实了,又愿意说起百姓的艰难。
长庆帝自言自语道:“听卿一席话,朕忽然想起,朕的皇庄是否也有此等之处?”身处皇位,他日日为银钱发愁,生平最恨贪官污吏,若是皇庄的庄头也和林如海所说的那样谎报灾情,着实该杀,自己该打发心腹去巡查一番才是。
林如海可不敢对长庆帝皇庄之事开口,遂不接长庆帝的话,而是开口道:“还有一干管事人等,在主家所命佃租之上对佃农再加一成乃至数成,主家既不知,佃农亦当是主家苛刻,于是主家的名声便被败坏得所剩无几,而这多出来的佃租则落入了那些管事之手。”
长庆帝叹道:“今日方知,处处皆有藏掖。”
林如海微笑道:“陛下日理万机,一桩一件皆是事关民生江山,如何晓得这等小事。”
↑返回顶部↑
林如海一怔,问道:“不知陛下所言,微臣错在何处?”
长庆帝摆摆手,说道:“说的不是卿家。朕也曾派人打探过一些仕宦之家每年年底的收成,他们的进项似乎十分有趣,良田商铺房舍多于你的,进项未必如你,少于你的,进项却比你多,这是何故?”
林如海当即了然,笑道:“陛下且听我细细道来。家底比臣厚实的人家,之所以进项不如臣,那就只有一个缘故,即底下庄头掌柜谎报收成,有些庄头极奸猾,又因掌管的庄子极多,明明风调雨顺,却谎报主家有几处庄子遇了灾荒,主家若厚道,少不得免了租子,如此一来,自然少于臣了。商铺房舍租赁也好,做生意也罢,既是他们管理,做假账亦是寻常。微臣之所以如此清楚,乃因微臣家中的账目十分明白,每年微臣都会派心腹巡查各地的收支景况,免得下人谎报收支,中饱私囊。”
长庆帝问道:“那家底薄于卿家,又为何进项多?”
林如海叹息一声,道:“苛于民罢了。臣家田地赁于佃农,分与他们五成,他们便已感恩戴德,何况六成乎?微臣年轻时只知收租,不知佃农困苦,那时皆是分与他们三四成,待得亲见后,感慨他们过得艰难,方改成五五分,或是四六分,分与他们五六成,多则七成。然而却有些人收租,少则六成,多则七成,即使风不调雨不顺,有的亦按往年收租,极是苛刻,也有租少便责罚于佃农,故而地少于臣,进却多于臣。”
对于此事,他并不是扬自己而抑他人,而是实话实说。
再说,他确实想改变佃农之苦。
林如海深明长庆帝之心,和太上皇宽厚不同,他确实想了解并改变百姓之疾苦,长庆帝召自己来问话时,一定要据实以告,因为他往往都已经打听到一些消息了。
这也是长庆帝特别信任林如海的缘故。
为官做宰久矣,很少有人会像林如海这般坦率诚实了,又愿意说起百姓的艰难。
长庆帝自言自语道:“听卿一席话,朕忽然想起,朕的皇庄是否也有此等之处?”身处皇位,他日日为银钱发愁,生平最恨贪官污吏,若是皇庄的庄头也和林如海所说的那样谎报灾情,着实该杀,自己该打发心腹去巡查一番才是。
林如海可不敢对长庆帝皇庄之事开口,遂不接长庆帝的话,而是开口道:“还有一干管事人等,在主家所命佃租之上对佃农再加一成乃至数成,主家既不知,佃农亦当是主家苛刻,于是主家的名声便被败坏得所剩无几,而这多出来的佃租则落入了那些管事之手。”
长庆帝叹道:“今日方知,处处皆有藏掖。”
林如海微笑道:“陛下日理万机,一桩一件皆是事关民生江山,如何晓得这等小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