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错综复杂(2 / 3)
“陈念礽是张文恭的女婿,留洋地才子,为人性情耿直,常常直来直去,得罪人不少,像极了洋人的风范,若不是因为他是总督大人的爱婿,恐怕早就被人排挤了;李维格虽然也通晓洋务,但他是通译出身,为人最是持重,一般过头的话不说,过分地事不干,能婉转的都尽量婉转,遇到某事实在办不下去了,他也不会硬顶,往往自己离开罢了……是故,张南皮虽然贵为鄂督,但铁厂总办和汉冶萍协理总理原本是盛宣怀,盛宣怀倒台后还未任命总理仍挑李维格担任,他地女婿反倒要屈居副手。当然,就我观察,香帅的决策还是英明的,李维格却是比陈念礽更适合担任总办,如果两人角色互换,铁厂恐怕连现在的局面都不能稳固。”
“两人在大计上有何分歧?平
如何?”
“交情么?”辜鸿铭琢磨了半天,“君子之交淡如水罢了。”
这一句极是要紧。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明着看是赞扬,但实质上话中有话,两人身为搭档而“平淡如水”。在官场上却是不多见,可见私交并不和睦。
“至于分歧,小的我便不说,大地有三点。”辜鸿铭一一道来,“第一,李维格一贯主张以铁就煤。要将铁厂地厂址移到大冶去,但陈念礽以为既然在汉阳已有基础,不便再行迁移,以免劳民伤财;第二,前者主张售日矿石以换取资金,后者极其反对,虽然合同执行了好几年,但反对的声音一直没有平息过。张南皮当时也犹豫了很久,直到盛宣怀来了才最终敲定;第三,前者主张再借巨款用来扩充生产规模以降低成本,但后者却主张维持甚至缩小目前规模。降低成本,等条件充足再行扩充不迟……”
第一条矛盾的焦点归根结底还是张之洞地乱决策。张南皮办事既不讲实效。又不去考虑是赚还是亏,图的只是面上风光。当初就有人劝他不要将铁厂建在汉阳,他说他在省署办公,“从窗口便可看到烟冒烟,心里放心。”其实建在省城,只是为了方便来往人等观看,以便展示他香帅的政绩,这点子心思,明眼人都知道。
李维格的主张当然是有道理的,如果将厂区搬迁到大冶,大约可以减少30%以上的运输费用,对汉厂地经营困难可以减少不少。而陈念礽的表态亦不算错,厂区整体搬迁,靡费更大,搬迁后安装、调试又要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起码在5之内想比原址生产并不禆益。
但因为他是张南皮的女婿,他反对汉厂迁址的态度如此坚决,不管明面上持有什么样的理由,在别人心目中都认为他是为了维护张之洞的面子所致。而且他为人耿直,圆滑的话又不会说,也不会解释,误会当然越来越深。
第二条地矛盾与汉阳厂的举办时机有关,在萍乡煤矿建成之前,汉阳铁厂一贯用开平焦炭炼铁,价格高昂,成本居高不下。日本人便乘虚而入,打起了用焦炭换取大冶铁矿矿石的主意。当时与日本八幡制铁所签订互售煤、焦矿石的合同,即中方由大冶铁矿提供铁矿石换取日本地焦炭。
表面上看该合同对双方而言都是平等,但在实质上,由于中方操办人员经验不足,日本方面在合同中对矿石品位、成色等做了严格规定,一达不到便要相应扣减,而张南皮当时只求弄到便宜焦炭来炼铁,对日方相应质量要求并不严格,一来二去,日方获得了至少15%的溢价。
但这还不是最主要地,5前,因为李维格极力主张给汉阳铁厂进行改良,张之洞又拿不出资金,只好继续扩大对日矿石输送来换取资金,合同约定供应头等矿石每年至少7万吨,一般以10吨为准,且矿价压得很低。当时大冶铁矿一年头等矿石出产量一共也只有10万吨多一点,合同一订,等于大冶铁矿就变成为日本八幡制铁所而开,汉阳铁厂自身反而得不到优质矿石用于炼铁。
陈念礽是技术派,对这种情况极为反感,经常在张之洞面前怒斥某些人倒也不一定针对李维格“崽卖爷田不心疼”,骂得多了,消息又传了出去,李维格无法反驳,偏生又要执行,误解当然会积累下来。
第三条矛盾却与美国人有关。汉冶萍公司全面合营前,美国大来洋行总理罗伯特•大来(robert.llar)曾来华联络对美运送汉冶宜,表示美国西雅图西方炼钢公司需购用汉阳铁厂大批生铁矿石。要求汉厂每年至少提供产品3.6万吨,最好每年10吨。产量才刚刚接近对方要求的最低数字,如要完成合同就必须对生产规模予以扩充。盛、李对此事极为重视,极欲扩大市场,计划如若双方协议签订,将筹议铁厂第四号大化铁炉建造。
但陈念礽对此持否定态度,他的理由也很明确。第一,添置设备如果操之过急必定要多花钱,一面被外商敲诈,一面被本方经办人从中贪污;第二,汉阳厂目前生产质量并不稳定,更无如此众多之人可供扩充,勉强扩大,质量难以保证,万一出现纰漏,反而要按照合同赔钱。
↑返回顶部↑
“两人在大计上有何分歧?平
如何?”
“交情么?”辜鸿铭琢磨了半天,“君子之交淡如水罢了。”
这一句极是要紧。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明着看是赞扬,但实质上话中有话,两人身为搭档而“平淡如水”。在官场上却是不多见,可见私交并不和睦。
“至于分歧,小的我便不说,大地有三点。”辜鸿铭一一道来,“第一,李维格一贯主张以铁就煤。要将铁厂地厂址移到大冶去,但陈念礽以为既然在汉阳已有基础,不便再行迁移,以免劳民伤财;第二,前者主张售日矿石以换取资金,后者极其反对,虽然合同执行了好几年,但反对的声音一直没有平息过。张南皮当时也犹豫了很久,直到盛宣怀来了才最终敲定;第三,前者主张再借巨款用来扩充生产规模以降低成本,但后者却主张维持甚至缩小目前规模。降低成本,等条件充足再行扩充不迟……”
第一条矛盾的焦点归根结底还是张之洞地乱决策。张南皮办事既不讲实效。又不去考虑是赚还是亏,图的只是面上风光。当初就有人劝他不要将铁厂建在汉阳,他说他在省署办公,“从窗口便可看到烟冒烟,心里放心。”其实建在省城,只是为了方便来往人等观看,以便展示他香帅的政绩,这点子心思,明眼人都知道。
李维格的主张当然是有道理的,如果将厂区搬迁到大冶,大约可以减少30%以上的运输费用,对汉厂地经营困难可以减少不少。而陈念礽的表态亦不算错,厂区整体搬迁,靡费更大,搬迁后安装、调试又要花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起码在5之内想比原址生产并不禆益。
但因为他是张南皮的女婿,他反对汉厂迁址的态度如此坚决,不管明面上持有什么样的理由,在别人心目中都认为他是为了维护张之洞的面子所致。而且他为人耿直,圆滑的话又不会说,也不会解释,误会当然越来越深。
第二条地矛盾与汉阳厂的举办时机有关,在萍乡煤矿建成之前,汉阳铁厂一贯用开平焦炭炼铁,价格高昂,成本居高不下。日本人便乘虚而入,打起了用焦炭换取大冶铁矿矿石的主意。当时与日本八幡制铁所签订互售煤、焦矿石的合同,即中方由大冶铁矿提供铁矿石换取日本地焦炭。
表面上看该合同对双方而言都是平等,但在实质上,由于中方操办人员经验不足,日本方面在合同中对矿石品位、成色等做了严格规定,一达不到便要相应扣减,而张南皮当时只求弄到便宜焦炭来炼铁,对日方相应质量要求并不严格,一来二去,日方获得了至少15%的溢价。
但这还不是最主要地,5前,因为李维格极力主张给汉阳铁厂进行改良,张之洞又拿不出资金,只好继续扩大对日矿石输送来换取资金,合同约定供应头等矿石每年至少7万吨,一般以10吨为准,且矿价压得很低。当时大冶铁矿一年头等矿石出产量一共也只有10万吨多一点,合同一订,等于大冶铁矿就变成为日本八幡制铁所而开,汉阳铁厂自身反而得不到优质矿石用于炼铁。
陈念礽是技术派,对这种情况极为反感,经常在张之洞面前怒斥某些人倒也不一定针对李维格“崽卖爷田不心疼”,骂得多了,消息又传了出去,李维格无法反驳,偏生又要执行,误解当然会积累下来。
第三条矛盾却与美国人有关。汉冶萍公司全面合营前,美国大来洋行总理罗伯特•大来(robert.llar)曾来华联络对美运送汉冶宜,表示美国西雅图西方炼钢公司需购用汉阳铁厂大批生铁矿石。要求汉厂每年至少提供产品3.6万吨,最好每年10吨。产量才刚刚接近对方要求的最低数字,如要完成合同就必须对生产规模予以扩充。盛、李对此事极为重视,极欲扩大市场,计划如若双方协议签订,将筹议铁厂第四号大化铁炉建造。
但陈念礽对此持否定态度,他的理由也很明确。第一,添置设备如果操之过急必定要多花钱,一面被外商敲诈,一面被本方经办人从中贪污;第二,汉阳厂目前生产质量并不稳定,更无如此众多之人可供扩充,勉强扩大,质量难以保证,万一出现纰漏,反而要按照合同赔钱。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