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章 新的起点(2 / 3)
  听听——“责任内阁”四个字,说明内阁是要负责任的,而不是随口胡,吹牛不打草稿的橡皮机关。
他站直身子,走到窗户外眺望远处天地相接处的白色,无数的感慨和思绪涌上心头。
他清清楚楚记得在乡间寒窗苦读时的辛苦,记得上京赶考因为盘缠不足而差点未能成行的尴尬,记得翰林院里竭力舞文弄墨却不得不坐冷板凳的苦涩,记得小站练兵时出谋划策的踌躇,记得开省东北、宏图大展时的韬略……一桩桩、一样样都浮上心头。
人臣已极!260来的天下,虽有不少
一时、权倾朝野,比如鳌拜,比如和珅,但他们的权而不是规矩,都是派生而不是本源,唯独他徐世昌的权力,却是的的确确、名副其实的第一人。他有些骄傲,有些得意——到今天他才完全明白为什么有人要拼死拼活争夺这样一个位置,实在是太诱惑人、太吸引人了。至于更进一步?他作为人臣没有思考过,但想来必定是格外让人陶醉。
看腻了风景,徐世昌转过身来,拿起桌子上那张虽已看了无数遍,但他仍觉得没有看够的《帝国日报》仔细端详起来,套红标题揭示了这一天决不是寻常的日子。果然如此,上面刊登着成立帝国第一届也是过渡内阁的名单,虽然重要职位的人员名单他几都能倒背如流,但他仍然像第一天接到报纸时那样,仍然要情不自禁地念出声来。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怔怔地想到,今后自己就要领导着他们了。自己的声名与功绩就要牢牢地与他们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什么后退和回旋的余地。
“老爷,外面又有大人前来拜访。”门房恭恭敬敬地递上帖子,自从徐世昌被任命为首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上谕刊发后,徐府大门的门槛差掉就要被踏断,徐世昌第一天还硬着头皮见了两个,后来实在是不胜其扰,干脆一律都回绝了。
老子刚刚上任,就想着打我的主意,嫌皇上砍头砍得还不够多是么?面对外界的褒奖、传诵乃至阿谀,徐世昌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丝毫不为说动,因为他知道那些都是过眼烟云,当不得真的,自己真正能把握的,还是这份信任与作为。如果失去了信任,再高的权位、再深的背景都经不起从云端堕落——奕劻不就是最好的例子么?
在最后铲除毕庆-那集团之后,林广宇当着徐世昌的面烧掉了那份对他极其不利的“太后懿旨”,去掉了后者的一块心病。虽然这事从头到尾都是皇帝的计谋,只是虚晃一招的假设,但对贯穿全程的徐世昌而言,这并不一个玩笑,而是捅向自己心窝的尖刀。
现在皇帝当着自己面烧掉了,不正是说明这份信任与器重么?君臣相契,大事可成,人生的快意,或许正在于此吧。
虽然“懿旨”在一股青烟中化为灰烬,但在徐世昌的心中,不管有没有那份懿旨,他对皇帝的佩服不会削弱半分,对皇帝的敬畏也不会减少一成。或许,这才是内阁总理大臣该有的觉悟。
—
他不由得想起奕劻父子,倘若他们知道在他们可耻的下场中有他徐世昌一份功劳时,他们该如何着想?但无论如何,成功者都是不应该受到诅咒的,他也不会后悔自己的决策,更何况这还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但某些事情不能因为宽大而隐瞒不报,徐世昌对自己担当的角色看得很清楚,他也没有刻意隐瞒自己曾经的庆党角色,但当他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态,把历年来与奕劻父子之间的经济往来编列成册后,皇帝看也没看,直接就付之一炬。
↑返回顶部↑
			
			
			
		他站直身子,走到窗户外眺望远处天地相接处的白色,无数的感慨和思绪涌上心头。
他清清楚楚记得在乡间寒窗苦读时的辛苦,记得上京赶考因为盘缠不足而差点未能成行的尴尬,记得翰林院里竭力舞文弄墨却不得不坐冷板凳的苦涩,记得小站练兵时出谋划策的踌躇,记得开省东北、宏图大展时的韬略……一桩桩、一样样都浮上心头。
人臣已极!260来的天下,虽有不少
一时、权倾朝野,比如鳌拜,比如和珅,但他们的权而不是规矩,都是派生而不是本源,唯独他徐世昌的权力,却是的的确确、名副其实的第一人。他有些骄傲,有些得意——到今天他才完全明白为什么有人要拼死拼活争夺这样一个位置,实在是太诱惑人、太吸引人了。至于更进一步?他作为人臣没有思考过,但想来必定是格外让人陶醉。
看腻了风景,徐世昌转过身来,拿起桌子上那张虽已看了无数遍,但他仍觉得没有看够的《帝国日报》仔细端详起来,套红标题揭示了这一天决不是寻常的日子。果然如此,上面刊登着成立帝国第一届也是过渡内阁的名单,虽然重要职位的人员名单他几都能倒背如流,但他仍然像第一天接到报纸时那样,仍然要情不自禁地念出声来。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怔怔地想到,今后自己就要领导着他们了。自己的声名与功绩就要牢牢地与他们捆绑在一起,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没有什么后退和回旋的余地。
“老爷,外面又有大人前来拜访。”门房恭恭敬敬地递上帖子,自从徐世昌被任命为首任内阁总理大臣的上谕刊发后,徐府大门的门槛差掉就要被踏断,徐世昌第一天还硬着头皮见了两个,后来实在是不胜其扰,干脆一律都回绝了。
老子刚刚上任,就想着打我的主意,嫌皇上砍头砍得还不够多是么?面对外界的褒奖、传诵乃至阿谀,徐世昌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丝毫不为说动,因为他知道那些都是过眼烟云,当不得真的,自己真正能把握的,还是这份信任与作为。如果失去了信任,再高的权位、再深的背景都经不起从云端堕落——奕劻不就是最好的例子么?
在最后铲除毕庆-那集团之后,林广宇当着徐世昌的面烧掉了那份对他极其不利的“太后懿旨”,去掉了后者的一块心病。虽然这事从头到尾都是皇帝的计谋,只是虚晃一招的假设,但对贯穿全程的徐世昌而言,这并不一个玩笑,而是捅向自己心窝的尖刀。
现在皇帝当着自己面烧掉了,不正是说明这份信任与器重么?君臣相契,大事可成,人生的快意,或许正在于此吧。
虽然“懿旨”在一股青烟中化为灰烬,但在徐世昌的心中,不管有没有那份懿旨,他对皇帝的佩服不会削弱半分,对皇帝的敬畏也不会减少一成。或许,这才是内阁总理大臣该有的觉悟。
—
他不由得想起奕劻父子,倘若他们知道在他们可耻的下场中有他徐世昌一份功劳时,他们该如何着想?但无论如何,成功者都是不应该受到诅咒的,他也不会后悔自己的决策,更何况这还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
但某些事情不能因为宽大而隐瞒不报,徐世昌对自己担当的角色看得很清楚,他也没有刻意隐瞒自己曾经的庆党角色,但当他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态,把历年来与奕劻父子之间的经济往来编列成册后,皇帝看也没看,直接就付之一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