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三 电和橡胶树(1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隆景六年四月,《皇明通报》再传喜讯,段皇后平安产下一子,定名朱和垠录入宗谱.在太祖之后,大明的皇帝已经很少有这样高产的了,尤其诸子皆是中宫所出,无一夭折,更是古今罕见.钦天监几乎要因此上报祥瑞,录入史册了.

  段皇后这边还没出月子,周后就已经被几番催促,不得不随着太上皇帝崇祯出门了.她走到保定的时候还在牵挂坐月子的儿媳妇,甚至想让袁妃陪崇祯南幸,自己折返北京,总算被身边的女官劝住,没有闹出不愉快.

  所谓枕边无圣人,作为崇祯的糟糠之妻,周后对皇帝可没有半点畏惧.

  朱慈焤一路将父皇母后送到大明门外,总算是了结一桩大事.虽然皇帝南幸的项目的确起到了不小的社会效应,就连沿途地区的商业程度都有了明显发展,但一直被人催着的感觉终究不好.

  段氏不能出门见风,无法送行,心情自然也不算太好.她倒不是牵挂舅姑,而是挂念秋官.即便明知道这一路皇太子不会吃苦受累,但是儿行千里母担忧的心理却是不能免除.

  上皇和皇太子一走,宫中似乎就冷清了许多.朱慈焤索性展开乾清宫的大修,主要是修建卫生取水和地暖管道.

  现在宫中传统的取暖方式还是地火龙和火墙,虽然效果不错,但浪费也大.许多官绅大户都已经开始用铜铁的暖气片,以锅炉循环流水取暖,相比传统火龙火墙即新潮又实惠.

  朱慈焤虽然还在挂心朱和圭的思想问题,但想想自己刚进大学读法学院的时候,一样充满了伸张正义,捍卫法律信仰的天真情怀,可后来终究成为了追求成功的现实主义者,所以皇太子未来说不定也会在现实中转向,回到自己这边.

  随着紫禁城装修工程的推进.朱慈焤也有时间对大明的各项民用技术进行梳理.从大方向而言,大明仍旧走的是蒸汽机械文明的道路.因为蒸汽机和冶金工艺的持续进步,现在辽宁的一效矿已经开始铺设铁轨,用蒸汽机车进行短距离运输.算是冒出了一片萌芽.

  从小方面而言,开采锻造水泥显然大有利可图,以至于现在全国各府县都有人开办了水泥厂.这些工厂主并不都是冲着赚钱去的,因为许多官绅大户都坚守着"小农意识",但凡是自家需要的东西,就搞它一个自己生产.

  因为自己家需要盖房修路,那索性自己弄个水泥厂烧水泥,非但可以成本价拿到水泥,还能卖给乡邻,乃至朝廷.因为运输成本仍旧居高不下.所以朝廷也更倾向于就地采购.

  当然,有条件的府县也会设立官办的水泥厂,但这么做的官员主要是为了促进职业人口转型,捞取政绩.其中也有不少官员因此落马,倒不是贪腐.而是因为水泥厂经营不善,导致考成不合格.

  "那个东西是怎么做的来着?"

  朱慈焤靠在椅背上,努力搜索着半个世纪之前的记忆.

  的确,那是两个时代的分界线,也是人类真正步入科技时代的钥匙.它不需要详实的知识积累,即便是原始人也能通过感官加以验证.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