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青囊(2 / 4)
曹冲抬眼看去,只见墙上正挂着一只青布囊,虽然布色沉旧,却一尘不染,显然平时是天天有人清理的。他抽眼向吴普看去,只见吴普收了脸上笑容,嘴角露出一丝快意的讥讽,缓声说道:“正是大师医术高明,活人无数,自已却死于非命。而普不才,仗此小术,赚两个干净地小钱,苟活于世,岂敢与先师抗行?这位壮士,又何必拿此话来羞辱我一个行医的?”
张松冲着曹冲苦笑了一声,目光里露出了一种恍然的神情。曹冲点头,他也知道吴普十有**看出了他们的身份,不愿前去医治曹操。谯县并不大,曹操打了败仗受了重伤地消息想来吴普已经知道了。丞相回家探亲,县里自然是要清场的,一些可疑人等都限制入城,难怪吴普这里生意也清淡了许多。不过,吴普生气却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是因为华佗正是死在曹操的手上,如今曹操身受重伤,他自然是希望曹操死得越快越好,哪里会愿意出力医治。不能明说不治,只能说自己不会治了。
“先生莫怪,小子曹冲,素仰大师医术道德,今日来请先生为家父治病,也是知道大师素以大医精诚,救人于危难之际,必不会以私怨为念。”曹冲一开口就猛捧了一番华佗的医家道德,然后又显出一脸的沉痛说道:“华大师因家事不能应征,为律法所伤,小子也觉得遗憾之极,家父提起此事,也常唏嘘不已,颇有后悔之意。奈何天人永隔。斯人不能复生,此次前来,一来是请先生出诊,二来也是想看看华夫人这里可有小子能出力之处,还望先生不要推辞。”
他说着,转过身撩起衣摆,面对着华佗的青囊,双膝跪倒。大礼参拜,恭恭敬敬的磕了三个头,吭吭有声,这才站了起来,又作了三揖。额头上隐隐一片艳红,煞是惊人。
“公子……”吴普、张松和李维三人同时惊呼出声。
“一代神医,未能象张大师一样,将如斯妙术传遍人间。造福万民,斯诚痛哉。”曹冲摇了摇手,痛惜的说道,他顾然有作戏地成份,但想起华佗这样地神医被曹操所杀。惋惜的心思倒大部分出于至诚,并非全是作戏。
吴普见了,也是默然。他自己也知道华佗的死固然有曹操凶残的原因,但曹操杀他也不是全无凭据。以大汉律,屡不应征就是抗拒朝庭,杀了你也是天经地义的。不过大汉的士人常常以不应征辟来提高名声,一般当官的也不愿意因此而坏了自己名声,故而很多人都已经忘了有这条大汉律了。再说了,医匠不过是个术士,焉能和读经地士人相比。
更何况曹冲刚才提到张机张仲景,也让吴普感慨不已。张仲景在曹冲地邀请下出山在襄阳义学里教授医学。短期内就培养出了上千名军中医匠,为避免大规模的疫病立下了汗马功劳,活人无数,功德无量。而同时,眼前这位曹冲公子,从难民中招收适龄地年青人,读书学医,不把医学当贱业。也让吴普这个行了半辈子医的人感激不已。眼下见他一个堂堂的丞相公子在恩师的青囊面前大礼参拜。隐隐的有代父认错之意,这面子也算是给得足了。让他一时倒也再说不出什么难听的话来。只是让他答应去治曹操地伤,他又有些心不甘情不愿的,一时僵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
张松本来对曹冲轻易的就拜倒在华佗的青囊面前颇有些不解,觉得他未免丢了身份,现在见吴普犹豫,却也没有多说,只是回过头对李维耳语了几句,李维匆匆出去了,从车上捧了一些钱来,放在药柜之上。吴普脸色一沉,正要拒绝,张松拦着他道:“我家公子听说华家小哥好读书,夜以继日,颇费油烛,十分赞赏,只是想助一些灯火钱,略表心意,还请先生不要推辞。另外我家公子在襄阳建了义学,请大儒宋仲子为教授,广收贫家子弟。先生如果有意,也可让小哥随我家公子前去襄阳读书,将来也可以谋个出身。”
吴普本待要拒绝,可听说大儒宋仲子在襄阳做教授,一时倒也不免动心。他是可以一口拒绝了曹冲,大不了一走了之,云游天下,可师母和恩师唯一的儿子华方怎么办?真要惹恼了曹家,也未必是好事,且不论曹操会不会一怒之下赶尽杀绝,就算他能放过华家,只怕华方地书读得再多,这仕途也是无望了。如今曹冲已经服了软,自已如果治好了曹操,以后有曹家罩着,华方的仕途却是一路坦途。
民不与官斗,贫不与富斗,得饶人处且饶人吧,两相一比较,吴普的心也动了。他叹了口气,对着曹冲一揖道:“多谢公子,只是此事小人要和师母商量一下,还请公子稍待片刻。”
“无妨,先生请便。”曹冲大喜,连忙应了。
吴普进了后堂,不大一会儿,微笑着出来了,背起药囊带着小僮跟着曹冲出了门。
曹操正在休息,听说曹冲将华佗的弟子吴普请来了,十分意外,连忙让他们进去了。吴普刚刚坐定,不大时间,张机地大弟子王宇也匆匆的赶了过来。有他向吴普说明曹操的伤势,那才叫正得其人。
吴普听完了王宇的陈述,又详细察看了曹操的伤口,轻声赞道:“久闻南阳张大师医术通神,今日一见,果然盛名之下无虚士,纵使先师在世,只怕也不过如此,用药准,处理合适,确实让普大开眼界。”王宇连忙谦虚道:“先生过奖了,家师常说,尊师华大师乃自古少有的神医。要论起刀上功夫和治外伤的本事,还是以华大师为当世第一。”
↑返回顶部↑
张松冲着曹冲苦笑了一声,目光里露出了一种恍然的神情。曹冲点头,他也知道吴普十有**看出了他们的身份,不愿前去医治曹操。谯县并不大,曹操打了败仗受了重伤地消息想来吴普已经知道了。丞相回家探亲,县里自然是要清场的,一些可疑人等都限制入城,难怪吴普这里生意也清淡了许多。不过,吴普生气却不是因为这个原因,而是因为华佗正是死在曹操的手上,如今曹操身受重伤,他自然是希望曹操死得越快越好,哪里会愿意出力医治。不能明说不治,只能说自己不会治了。
“先生莫怪,小子曹冲,素仰大师医术道德,今日来请先生为家父治病,也是知道大师素以大医精诚,救人于危难之际,必不会以私怨为念。”曹冲一开口就猛捧了一番华佗的医家道德,然后又显出一脸的沉痛说道:“华大师因家事不能应征,为律法所伤,小子也觉得遗憾之极,家父提起此事,也常唏嘘不已,颇有后悔之意。奈何天人永隔。斯人不能复生,此次前来,一来是请先生出诊,二来也是想看看华夫人这里可有小子能出力之处,还望先生不要推辞。”
他说着,转过身撩起衣摆,面对着华佗的青囊,双膝跪倒。大礼参拜,恭恭敬敬的磕了三个头,吭吭有声,这才站了起来,又作了三揖。额头上隐隐一片艳红,煞是惊人。
“公子……”吴普、张松和李维三人同时惊呼出声。
“一代神医,未能象张大师一样,将如斯妙术传遍人间。造福万民,斯诚痛哉。”曹冲摇了摇手,痛惜的说道,他顾然有作戏地成份,但想起华佗这样地神医被曹操所杀。惋惜的心思倒大部分出于至诚,并非全是作戏。
吴普见了,也是默然。他自己也知道华佗的死固然有曹操凶残的原因,但曹操杀他也不是全无凭据。以大汉律,屡不应征就是抗拒朝庭,杀了你也是天经地义的。不过大汉的士人常常以不应征辟来提高名声,一般当官的也不愿意因此而坏了自己名声,故而很多人都已经忘了有这条大汉律了。再说了,医匠不过是个术士,焉能和读经地士人相比。
更何况曹冲刚才提到张机张仲景,也让吴普感慨不已。张仲景在曹冲地邀请下出山在襄阳义学里教授医学。短期内就培养出了上千名军中医匠,为避免大规模的疫病立下了汗马功劳,活人无数,功德无量。而同时,眼前这位曹冲公子,从难民中招收适龄地年青人,读书学医,不把医学当贱业。也让吴普这个行了半辈子医的人感激不已。眼下见他一个堂堂的丞相公子在恩师的青囊面前大礼参拜。隐隐的有代父认错之意,这面子也算是给得足了。让他一时倒也再说不出什么难听的话来。只是让他答应去治曹操地伤,他又有些心不甘情不愿的,一时僵在那里,不知如何是好。
张松本来对曹冲轻易的就拜倒在华佗的青囊面前颇有些不解,觉得他未免丢了身份,现在见吴普犹豫,却也没有多说,只是回过头对李维耳语了几句,李维匆匆出去了,从车上捧了一些钱来,放在药柜之上。吴普脸色一沉,正要拒绝,张松拦着他道:“我家公子听说华家小哥好读书,夜以继日,颇费油烛,十分赞赏,只是想助一些灯火钱,略表心意,还请先生不要推辞。另外我家公子在襄阳建了义学,请大儒宋仲子为教授,广收贫家子弟。先生如果有意,也可让小哥随我家公子前去襄阳读书,将来也可以谋个出身。”
吴普本待要拒绝,可听说大儒宋仲子在襄阳做教授,一时倒也不免动心。他是可以一口拒绝了曹冲,大不了一走了之,云游天下,可师母和恩师唯一的儿子华方怎么办?真要惹恼了曹家,也未必是好事,且不论曹操会不会一怒之下赶尽杀绝,就算他能放过华家,只怕华方地书读得再多,这仕途也是无望了。如今曹冲已经服了软,自已如果治好了曹操,以后有曹家罩着,华方的仕途却是一路坦途。
民不与官斗,贫不与富斗,得饶人处且饶人吧,两相一比较,吴普的心也动了。他叹了口气,对着曹冲一揖道:“多谢公子,只是此事小人要和师母商量一下,还请公子稍待片刻。”
“无妨,先生请便。”曹冲大喜,连忙应了。
吴普进了后堂,不大一会儿,微笑着出来了,背起药囊带着小僮跟着曹冲出了门。
曹操正在休息,听说曹冲将华佗的弟子吴普请来了,十分意外,连忙让他们进去了。吴普刚刚坐定,不大时间,张机地大弟子王宇也匆匆的赶了过来。有他向吴普说明曹操的伤势,那才叫正得其人。
吴普听完了王宇的陈述,又详细察看了曹操的伤口,轻声赞道:“久闻南阳张大师医术通神,今日一见,果然盛名之下无虚士,纵使先师在世,只怕也不过如此,用药准,处理合适,确实让普大开眼界。”王宇连忙谦虚道:“先生过奖了,家师常说,尊师华大师乃自古少有的神医。要论起刀上功夫和治外伤的本事,还是以华大师为当世第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