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02章:二次驰援太原(3 / 4)
当时还是闲云野鹤,后来成为一代名相李泌来投,这位前朝名相当时与肃宗皇帝献言,以郭子仪出河东,李光弼出井径,放着连通长安洛了的华阴不打,就这样来回呼应,待叛军首尾不能相顾之后,再集中兵力直|插叛军老巢,则数年内便可平叛。”
“这位李相公实为旷古之才,眼光甚是独到的很!”赵佣也跟着说道,眼中露出崇拜的目光。
顿了顿,赵佣接着言道:“守住太原,李光弼可以随时出兵井陉,截断安禄山的归路,安军有后顾之忧,就不可能全力攻击灵武的唐肃宗,而我朝不失太原,汴都的天子可暂时无忧,便是东路的完颜宗望再次兵临城下,极有可能与上次一般无功而返,甚至天子若想西幸入蜀,也能从容而去。
反之,若太原落入安史之手,则河北西出太原的井径势必落于叛军之手,使河东、河北、河南连成一片,同时向山东、陕西扩展,金人势必会占有整个北方,就算不能进而占据全国,也可坐拥有半壁江山,与李唐形成南北割据而势。”
赵佣话音落下,仓司主官沈永昭不禁叹道:“我朝初年,太宗皇帝攻打伪汉都城晋阳,也便是现下的太原,于陷城半月后的五月十八日,下令火焚晋阳,使晋阳城付之一炬。
昔时太原城高墙固方圆四十余里,现下的太原只有方圆十一里,二者自是不可同日而语,王禀王副总管凭借麾下三千人马,能坚守八个月实为不易了。”
自北宋代周立国起,赵匡胤与赵光义兄弟俩便曾数度北攻后汉,后汉都城城坚池固,最后赵光义兵围太原半年待城中粮草断绝后才将其拿来,尔后宋太祖赵光义害怕再有人凭借晋阳的城坚池深再行叛乱割据,更相信有相士迷信之说晋阳聚有龙气,为怕凝聚着王者之气的太原出现与他争夺帝位的真龙天子,在晋阳失陷不到半个月后赵光义下令火烧晋阳。
尔后,因为太原扼守云中南下陕中的咽喉要道,其后赵光义命大将潘美重新筑城,将晋阳改名为并州,但重新筑城也只是依汾水筑一道方圆十一里的小城,直到百年后才改并州为太原。
殊不知赵光义这一愚蠢的决定,直接坑了自己的后世子孙。
众人闻沈永昭之言,皆是点了点头,心中更是担忧当下的太原情势。
此时的乐天也是沉默不言,心中想着方才王庶之言,对之前王庶所言极为认同,太原是影响到北方整体战局的最重要的环节,当下大宋黄河以北的情势与安史之乱的情势相似到了极点,都是大厦将倾,也都是多年不修军备。
但北宋与唐朝又是完全的不同两种情况:因为徽宗赵佶这些年的瞎折腾,花石纲、公田所、征免夫钱,使百姓流离失所更引发连年民变,大宋上己呈百业凋弊、千疮百孔之势,朝廷更几乎到了破产的地步。
反观前唐,安史之乱时正是华夏封建社会最高峰期开元盛世,也是唐代最为富足的时候,便是安史之乱中的大唐国家基础要比大宋好的。
其次大宋重文轻武,以文官节制武官,武官没有话语权,若打了败仗还要替文官背黑锅,将士们自然不想出力;而在唐代文武平等,甚至武官比文官更嚣张一些,辟如前面说的这位唐朝名将李光弼。
安史之乱中,李光弼于太原上任之前,唐肃宗以原太原节度使王承业军政不修,派御史崔众收其兵权,然后移交给李光弼。崔众收兵后,常当堂恃强欺侮王承业,李光弼到后,又不立即交兵,李光弼毫不客气地命部下将御使崔众扣押起来。
↑返回顶部↑
“这位李相公实为旷古之才,眼光甚是独到的很!”赵佣也跟着说道,眼中露出崇拜的目光。
顿了顿,赵佣接着言道:“守住太原,李光弼可以随时出兵井陉,截断安禄山的归路,安军有后顾之忧,就不可能全力攻击灵武的唐肃宗,而我朝不失太原,汴都的天子可暂时无忧,便是东路的完颜宗望再次兵临城下,极有可能与上次一般无功而返,甚至天子若想西幸入蜀,也能从容而去。
反之,若太原落入安史之手,则河北西出太原的井径势必落于叛军之手,使河东、河北、河南连成一片,同时向山东、陕西扩展,金人势必会占有整个北方,就算不能进而占据全国,也可坐拥有半壁江山,与李唐形成南北割据而势。”
赵佣话音落下,仓司主官沈永昭不禁叹道:“我朝初年,太宗皇帝攻打伪汉都城晋阳,也便是现下的太原,于陷城半月后的五月十八日,下令火焚晋阳,使晋阳城付之一炬。
昔时太原城高墙固方圆四十余里,现下的太原只有方圆十一里,二者自是不可同日而语,王禀王副总管凭借麾下三千人马,能坚守八个月实为不易了。”
自北宋代周立国起,赵匡胤与赵光义兄弟俩便曾数度北攻后汉,后汉都城城坚池固,最后赵光义兵围太原半年待城中粮草断绝后才将其拿来,尔后宋太祖赵光义害怕再有人凭借晋阳的城坚池深再行叛乱割据,更相信有相士迷信之说晋阳聚有龙气,为怕凝聚着王者之气的太原出现与他争夺帝位的真龙天子,在晋阳失陷不到半个月后赵光义下令火烧晋阳。
尔后,因为太原扼守云中南下陕中的咽喉要道,其后赵光义命大将潘美重新筑城,将晋阳改名为并州,但重新筑城也只是依汾水筑一道方圆十一里的小城,直到百年后才改并州为太原。
殊不知赵光义这一愚蠢的决定,直接坑了自己的后世子孙。
众人闻沈永昭之言,皆是点了点头,心中更是担忧当下的太原情势。
此时的乐天也是沉默不言,心中想着方才王庶之言,对之前王庶所言极为认同,太原是影响到北方整体战局的最重要的环节,当下大宋黄河以北的情势与安史之乱的情势相似到了极点,都是大厦将倾,也都是多年不修军备。
但北宋与唐朝又是完全的不同两种情况:因为徽宗赵佶这些年的瞎折腾,花石纲、公田所、征免夫钱,使百姓流离失所更引发连年民变,大宋上己呈百业凋弊、千疮百孔之势,朝廷更几乎到了破产的地步。
反观前唐,安史之乱时正是华夏封建社会最高峰期开元盛世,也是唐代最为富足的时候,便是安史之乱中的大唐国家基础要比大宋好的。
其次大宋重文轻武,以文官节制武官,武官没有话语权,若打了败仗还要替文官背黑锅,将士们自然不想出力;而在唐代文武平等,甚至武官比文官更嚣张一些,辟如前面说的这位唐朝名将李光弼。
安史之乱中,李光弼于太原上任之前,唐肃宗以原太原节度使王承业军政不修,派御史崔众收其兵权,然后移交给李光弼。崔众收兵后,常当堂恃强欺侮王承业,李光弼到后,又不立即交兵,李光弼毫不客气地命部下将御使崔众扣押起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