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3章:摩尼教起事(下)(2 / 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来人呐,聚集快壮两帮差伇,去碣村缉拿那方腊!”青溪知县陈公光眯起眼,手拿批签便要丢下去。

  这时忽有人道:“大老爷且慢!”

  陈知县看着阻止之人,是本县的一名老吏,问道:“为何?”

  这老吏作礼道:“大老爷,这方有常与方腊都是本县碣村的漆园园主,小的掌管户房账簿,故而知道些,更知道两家为了生意上纠纷常生龌龊,以至于长久以来两家素不和睦,以致于常有持械私下殴斗之举。”

  “你所言是为何意?”陈大老爷不悦起来,意思要这老吏说重点。

  那老吏言道:“以小人想,这方有常想来有借大老爷之手,要报复除掉方腊,以解私怨。”

  有宋一朝不以言事获罪,正因为宋代对士大夫优渥,宋朝的官员可以和天子顶牛,便是犯了贪腐之罪,文官们也只是贬谪不用杀头,而且还可以寻出种种借口减刑,但有一条高压线却是触碰不得,那就是绝不能制造冤假错案,否则面临的就是严惩。

  不要以为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只是封建社会的一个口号,在唐代可是个口号,但在宋代绝不是一句空话。

  翻开世界中世纪的历史,可以年到华夏的宋朝是世界上最强调法律威严的国家。宋太宗二子许王赵元僖犯了法,也是依法了事;甚至连权倾朝野的执宰蔡京在做记部尚书时断案不公,也被御史台参劾下弄的灰头土脸。

  大理寺之所以分立左司断右刑狱,便是反复复核刑律的,足可见宋律之严非同一般。

  宋代有错案追责制度,宋人法律里有句术语:官司出入人罪。初宋初法律:一量错判他人死刑,最轻也是三年徒刑。而在宋代犯了别的罪,文官们可以想办法减刑赎罪,惟独这一条不可赦免。

  而且王安石变法后,又立了个凶残的规定:后任的司法官员,只要发现前任判案有误,立刻就能启动翻案,谁翻对了就被当做政绩可接升官重奖,以至于自宋神宗年间起,北宋大理寺档案室里,常可见到隔三差王就有一群年轻的官员来翻案子,以致于旧案卷都翻烂了。

  对此,范仲淹次子曾官居执宰的范纯仁曾吐槽过:好些官员早己经回家归养致仕,头发胡子白一片,膝下儿孙满堂,可突然一个旧案翻了出来,立时被追责,戴上枷锁面上刺字的去劳动改造。

  到了宣和年间,官员可以贪腐但这个禁区还是不敢碰的。

  回过头再说这位青溪县太爷陈公光,好不容易补个缺做了县太爷,日后还想着升官发财呢,又怎么肯出冤假错案。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