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6章:学院与炼钢(2 / 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其中块炼铁的方法即“固体还原法”,早期炼铁炉温较低,所以在冶铁时,采用一层木炭一层铁矿石相叠加的方法,将铁矿石与木炭同时放在炼炉里,然后点火焙烧,使铁矿石中的铁沉入到炉底,待温度冷却后将铁拿出反复加热,压延锤打,得到远比青铜更结实更有韧性的铁器。

  在春秋末期和战国初期,以块炼铁为材料,在反复锻打块炼铁的实践中,工匠们又总结出块炼铁渗碳成钢的经验。因块炼铁质柔不坚,渗碳块炼钢又太坚|硬,人们又发明了炼钢的淬火工艺,进一步提高了块炼钢的机械性能。

  由于铁的出现,拥有比青铜更好的金属性能,在春秋战国相交之际,华夏己进入到铁器时代。在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曾注明当时所用的日常用语“陶治”“就范”“范围”“模范”等词,便是由冶铸技术转变而来的。

  据《管子海王篇》记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耒+吕)、一铫”。“不尔而成者者,天下无有。”邯郸等地以冶铁致富,并设有专门管理炼铁的“铁官”,专门经营炼铁的“铁商”。

  《管子》一书,虽是后人假托管仲之名所著,但却引用了齐国国史,间接的证明了战国中期以后,铁器已取代铜器成为主要的生产工具。对此乐天可以看出,正是铁器的普遍应用,推动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发展,使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造就了战国时期经济繁荣,百家争鸣的昌盛局面。

  从意义上来说华夏铁器的出现,与后世十八世纪中叶,欧州炒钢技术的出现,而能生产出蒸汽机,推动了工业革命有的一比。

  值的一提的是,早在战国时期,华夏古代工匠便开始摸索掌握生铁的“柔化处理”,至到两汉时期开始广泛发展,其方法利用长时间加热,来提高生铁的柔性,使生铁转化为韧性铸铁。

  东汉时的《太平经》卷七十二中记载:“使工师击治石,求其铁,烧冶之,使成水,乃后使良工万锻之,乃成莫邪耶。”注云:使工匠取铁矿石,将其冶炼成最初的铁块,然后将其烧炼成生铁水,然后经过万锻,心中多少有些后世炼铁知识的乐天明白,这万锻法是指将生铁反复锻打,其意是为脱碳成钢,也就是最早的炒钢法。

  除此外还有另一种炒钢法,将生铁加热成半液体和液体状,然后加入铁矿粉,同时不断搅拌,利用铁矿粉和空气中的氧去掉生铁中的一部分碳,使生铁中的碳含量降低,去渣,直接获得钢,书上说此法亦是出现于两汉交替之时。

  后世,人们常把矿石制成钢的工艺叫一步冶炼或理直接冶炼,而把先由矿石冶炼成生铁、然后再由生铁炼钢的工艺叫两步冶炼或间接冶炼。古法炒钢的生产过程也分两步:先炼生铁,后炼钢。

  可以说,炒钢的出现便是两步炼钢的开始。虽然是古法炒钢,质量也未必能得到保证,但古法炒钢还是能炼出些高碳钢的,虽然成功率并不高。

  根据自己前世的记忆,乐天知道,低碳钢塑性强,强度低,多用于结构承载上;中碳钢塑性,强度适中,用于机械传动,齿轮等;而高碳钢强度大,硬度大,用于切削刀具,工具钢。甚至乐天还记得,华夏在汉代便有了炒钢法的技术,而在西方直到工业革命前,英国才发明了炒钢法。

  西方因为炒钢法的出现,在公业革命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甚至没有炒钢法生产出的钢铁,蒸汽机、发电机等就没有可靠的材料将其实现,蒸汽机、发电机无法制造成功,成为空中楼阁的存在,工业革命自然是无法出现,欧州只能停留在资本主义萌芽皆段段,而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

  为此马克思对于炒钢法的出现,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而华夏在汉代便有了炒钢法,比西方早了一千八百多年,纵是没有遇到工业革命,但也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因为炒钢法促进了我国古代铁器的广泛使用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