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辽国使者(2 / 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乐天好不容易才将那笑意憋了回去,只见这个契丹使节的髡发与自己见过的那些西夏人有些不同,所留的髡发却是如同后世小孩常留木梳背差不多。

  虽然党项人与契丹人对髡发习之以常,但在宋人的眼中看来无非是为异类,自儒家学说兴起,“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观念开始在当时的社会上广泛流行,所以汉族无论男女都蓄发,并把髡发看作是对人身的一种侮辱,由此产生一种刑罚就是剃去头发,叫做“髡刑”,对此《史记》、《汉书》都有记载。

  事实在历史上,不仅契丹有髡发的习俗,在契丹之前的鲜卑族,在其之后的女真族、蒙|古都有髡发的习俗。

  “莫要笑!”看到乐天因憋住笑意,而身体一耸一耸,立在乐天后面的陈御使小声提醒道。

  李纲在后面也是小声说道:“你是没去太学附近的辽国驿馆看过,那的契丹人不止男人留着这样的发式,便是女人也留着一样的髡发!”

  李纲说的没有错,历史上令人惊讶的是,契丹人髡发最为独特的地方是妇女也是如此。

  在辽国存于后世的壁画中,后世人常可以看到契丹妇女的髡发样式:剃去前额至耳鬓沿边部分头发,其他未经剪剃的长发,在头顶用绳带结扎在一起,另外在左侧分出一小绺长发,编成发辫,绕前额再盘回头顶,压在头顶的束发上,与束发扎在一起,耳后及脑后的长发向身后下披。

  在西北边境呆过,乐天自然知晓游牧民族左衽习惯的来历,衣襟左掩能够较少地影响拉弓射箭的右臂的活动范围,又能更多地保护右臂不受到伤害,并且方便左手从怀中取放物品,可以腾出右手使用武器。

  而汉族之所以右衽,在唐朝孔颖达注《礼记》中有着明确的记载:生乡右,左手解抽带,便也。死则襟乡左,示不复解也。

  意思是说汉人使用右衽是由于右手解着方便,而左衽表示“不复解”,意思是这是汉族逝去者才能穿的寿衣,不复解是不能再解的意思。试想依汉人传统谁愿意左衽,穿着那么晦气的衣服。

  走到丹墀近前,那契丹使节拜道:“大辽使节耶律光见到大宋皇帝陛下,祝大宋皇帝陛下万寿无疆!”

  “免礼!”徽宗赵佶面无表情。

  那辽国使节平身后,说道:“大宋皇帝陛下,西夏国主己遣使入贡我大辽,请我大辽皇帝陛下派使节来大宋汴都斡旋大宋与夏国争端之事,夏国国主请罪的使节团队近日也要由夏都兴庆府向大宋行来。”

  随即又说:“我大辽皇帝遣小我问大宋皇帝陛下,此次为何攻打夏国,毁去数年前在宋与西夏立下的和好盟约。”

  徽宗赵佶的面子上有些挂不住,堂堂的大宋皇帝被辽国使臣质问,这无论如何都是一件丢面子的事。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