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5 / 7)
这位幕僚收了四人每人一万两银子的贿赂,给了太子三万六千两,自己留下四千两,太子在通州的别院正好修到一半,里面蓄养了无数美女,正是缺银子的时候,他虽然管着户部,可是如今国库空虚,上上下下无数双眼睛都盯着呢,他也不敢随便动用国库里的银子。
找皇上,要他开了私库掏银子给自己修园子,他更是不敢。现在有了这笔银子,刚好解决了他的难题,他当即便收下了。会试的考题由内阁三大学士在考试前一天晚上共同拟定,共拟定题目九道,由皇帝圈出其中的三道作为今科的考题。
这些题目别人难以偷到,但是太子久居宫中,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花了两千两银子买通了司礼监秉笔太监,皇帝选题的时候,这位秉笔太监就在一旁侍候,自然看了个一清二楚。
太子拿到了题目,交给自己的幕僚,严令他不许将题目泄露给其他人知道。否则事情闹大发了谁也得不着好。
没想到就忽然出来了姜政贿卖考题的事件,他隐约觉得此事应该是和赵王叶敏瑜有关,今天听陈嘉一说,似乎还有五个人也拿到了考题,他心里不由暗恨,心想必定是那个幕僚不听自己的吩咐,将考题又泄露给了别人知道。也不知道他从中收了多少好处!
举子们的哭声声震屋瓦,正统皇帝在这里都听得清清楚楚的。他皇帝当了七八年,还从来没有碰到这样的事情,一时也有些手足无措,便问:“太子、瑜儿、昭儿,你们也都说说,这事该当如何处置?”
太 子地位最高,又是哥哥,自该是他先说。这事儿的起因就是因为他而起的,他自然不希望查下去。听了皇帝的话,他便起身奏道:“回父皇的话。儿臣以为既然是人 才选拔,就总有选得上的和选不上的,考上的自然是春风得意心满意足,考不上的也难免会沮丧失落。日前谣言纷乱,说礼部左侍郎姜政贿卖考题,刑部的人正在查 证。”
“朝廷如今已在追查,这些举子们却仍敢到午门之前聚众闹事,显然为得不是公平,而是不甘心就此落榜,从此与仕途无缘。科考 是国家的抡才大典,关乎国家兴旺和政治安定的头等大事,如此庄严神圣的事情,岂是他们说重考就重考的?姜大人乃是国家重臣,岂是他们说严惩就严惩的?他们 如此胁迫朝廷,胁迫皇上,不过就就是看中了法不责众而已。如果被他们这一闹,就重开科考,那朝廷的颜面何存?父皇的颜面何存?”
“若 是这一次允了他们,那以后每一次的春闱,但凡不录用他们,他就来闹一场,那时候成何体统!以儿臣愚见,就该采取强硬措施将举子们驱散,并且将带头生事的举 子抓起来投入大牢,对那些闹得厉害的,或者革去功名永不叙用,或者罚他们三年之内不得参加科考,如此,朝廷纲纪可振,此事必可圆满解决。”
正统皇帝听了眉头微微一皱,太子的意思是要用武力强行镇压了。虽然他说的似乎也有几分道理,可是正统不是傻子,他隐隐觉得这样处置不太妥当。
他便去看叶敏瑜。“瑜儿觉得该当如何?”
刚 才太子大放厥词的时候,叶敏瑜的嘴角忍不住勾起一道讥讽的弧度。见皇上点名点到了自己,他忙起身恭声道:“父皇,儿臣的想法和太子不同。儿臣以为此事不宜 强行镇压,还是采取怀柔政策更为妥当。按照太子刚才所言,似乎举子们聚集在午门之外,全是为了一己私利,儿臣却有不同的想法。若是真的如此,为何三年前举 子们不闹,六年前举子们不闹,偏偏要选在今天闹了起来?”
叶敏瑜道:“考场关节之多,不要说是士子们,就是儿臣也略有耳闻。此次 春闱弊窦多端,榜发后士子愤其不公,物议腾沸。空穴来风,非是无因,且抛开杨承宗、张琳不说,何孟春,徐原华二人儿臣略有耳闻,乃是不学无术之徒,青楼楚 馆之常客,这等庸劣之辈,是如何能在国家抡才大典中脱颖而出的,若不查明,如何能伸张正义,安定民心。是以儿臣以为该当即刻将涉案的主考和考生锁拿下狱, 责令有司衙门严加审讯,以正国宪,以重大典!”他这番话说得义正言辞,掷地有声。
太子却听得心中大恨。
叶敏瑜继续道:“至于那些学子,虽然行为颇有不妥,但是其情可原,当以安抚为主,他们都是饱读诗书之辈,派一名大员出面讲明朝廷的立场和接下来采取的措施,他们定然不会再闹下去的。”
↑返回顶部↑
找皇上,要他开了私库掏银子给自己修园子,他更是不敢。现在有了这笔银子,刚好解决了他的难题,他当即便收下了。会试的考题由内阁三大学士在考试前一天晚上共同拟定,共拟定题目九道,由皇帝圈出其中的三道作为今科的考题。
这些题目别人难以偷到,但是太子久居宫中,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他花了两千两银子买通了司礼监秉笔太监,皇帝选题的时候,这位秉笔太监就在一旁侍候,自然看了个一清二楚。
太子拿到了题目,交给自己的幕僚,严令他不许将题目泄露给其他人知道。否则事情闹大发了谁也得不着好。
没想到就忽然出来了姜政贿卖考题的事件,他隐约觉得此事应该是和赵王叶敏瑜有关,今天听陈嘉一说,似乎还有五个人也拿到了考题,他心里不由暗恨,心想必定是那个幕僚不听自己的吩咐,将考题又泄露给了别人知道。也不知道他从中收了多少好处!
举子们的哭声声震屋瓦,正统皇帝在这里都听得清清楚楚的。他皇帝当了七八年,还从来没有碰到这样的事情,一时也有些手足无措,便问:“太子、瑜儿、昭儿,你们也都说说,这事该当如何处置?”
太 子地位最高,又是哥哥,自该是他先说。这事儿的起因就是因为他而起的,他自然不希望查下去。听了皇帝的话,他便起身奏道:“回父皇的话。儿臣以为既然是人 才选拔,就总有选得上的和选不上的,考上的自然是春风得意心满意足,考不上的也难免会沮丧失落。日前谣言纷乱,说礼部左侍郎姜政贿卖考题,刑部的人正在查 证。”
“朝廷如今已在追查,这些举子们却仍敢到午门之前聚众闹事,显然为得不是公平,而是不甘心就此落榜,从此与仕途无缘。科考 是国家的抡才大典,关乎国家兴旺和政治安定的头等大事,如此庄严神圣的事情,岂是他们说重考就重考的?姜大人乃是国家重臣,岂是他们说严惩就严惩的?他们 如此胁迫朝廷,胁迫皇上,不过就就是看中了法不责众而已。如果被他们这一闹,就重开科考,那朝廷的颜面何存?父皇的颜面何存?”
“若 是这一次允了他们,那以后每一次的春闱,但凡不录用他们,他就来闹一场,那时候成何体统!以儿臣愚见,就该采取强硬措施将举子们驱散,并且将带头生事的举 子抓起来投入大牢,对那些闹得厉害的,或者革去功名永不叙用,或者罚他们三年之内不得参加科考,如此,朝廷纲纪可振,此事必可圆满解决。”
正统皇帝听了眉头微微一皱,太子的意思是要用武力强行镇压了。虽然他说的似乎也有几分道理,可是正统不是傻子,他隐隐觉得这样处置不太妥当。
他便去看叶敏瑜。“瑜儿觉得该当如何?”
刚 才太子大放厥词的时候,叶敏瑜的嘴角忍不住勾起一道讥讽的弧度。见皇上点名点到了自己,他忙起身恭声道:“父皇,儿臣的想法和太子不同。儿臣以为此事不宜 强行镇压,还是采取怀柔政策更为妥当。按照太子刚才所言,似乎举子们聚集在午门之外,全是为了一己私利,儿臣却有不同的想法。若是真的如此,为何三年前举 子们不闹,六年前举子们不闹,偏偏要选在今天闹了起来?”
叶敏瑜道:“考场关节之多,不要说是士子们,就是儿臣也略有耳闻。此次 春闱弊窦多端,榜发后士子愤其不公,物议腾沸。空穴来风,非是无因,且抛开杨承宗、张琳不说,何孟春,徐原华二人儿臣略有耳闻,乃是不学无术之徒,青楼楚 馆之常客,这等庸劣之辈,是如何能在国家抡才大典中脱颖而出的,若不查明,如何能伸张正义,安定民心。是以儿臣以为该当即刻将涉案的主考和考生锁拿下狱, 责令有司衙门严加审讯,以正国宪,以重大典!”他这番话说得义正言辞,掷地有声。
太子却听得心中大恨。
叶敏瑜继续道:“至于那些学子,虽然行为颇有不妥,但是其情可原,当以安抚为主,他们都是饱读诗书之辈,派一名大员出面讲明朝廷的立场和接下来采取的措施,他们定然不会再闹下去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