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2 / 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古往今来,中医就是在这样的传承中不断地改善,与时俱进,继承发展着,老的的方子从来不会被舍弃,而是一代一代地传承钻研调整,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就是因为这种千锤百炼,中医凭的就是这种底蕴,而不是灵光一闪随手胡来就捏造个方子。张仲景作《伤寒论》,孙思邈著《千金方》,这两部巨作极大地影响了后世的医学,其重要之处丝毫不亚于《道德经》在道教中的地位。

  瑶光自铸成上清破云剑挨了那一记天雷之后记性比从前好了许多,这种好不单单体现在她新学事物非常快,也表现在对往昔记忆的回溯变得清晰细致上,她稍微回想片刻,眼前仿佛有数十张方子一一闪过,而后她就找到了她想要的那张,她不禁笑着挥笔在纸上刷刷几行。

  张翠山看到的便是这一幕。

  夜幕低垂,屋内一灯如豆,烛火将小女孩的身影照在窗上,糊窗的砂纸上映出一道模糊的影子,隐约可以看出屋内人是在提笔写什么。

  原本只是因为几分担心和好奇而悄然守在瑶光屋外的少年忽而有些失神。

  寻常五岁的女孩子应该是什么样子?

  被父母、兄姊宠着,无忧无虑地生活?

  自己五岁的时候又是怎样?

  张翠山还能记得自己当时才被带上武当山不久,对这座如今极为熟悉的山峰还很陌生,还沉浸在失去家人的痛苦中,幸好师父和师兄们待他极好,让他渐渐从那种低落中走出来。

  如今小师妹也只是五岁,但她又在做什么?

  为了师兄久出未归担忧,为师兄熬夜拟药方,又要安抚师父师兄们,让大家的心情不那么焦灼悲伤,这本不该是五岁的孩子应该承担的事情。孩童早熟,大半都是因为生活不易,倘若无忧无虑,又何须强迫自己早早成长?

  他这个师兄当的不够称职,如果自己懂得更多一点,就不会这样了……

  方过弱冠的少年再度坚定了先前的决心,默默转身离去。

  张翠山走到大厅外时,只见厅中一人背负着双手,缓缓踱步,左右往复,黑暗朦胧中见这人身长背厚,步履凝重,正是张三丰无疑。张翠山心道竟如此巧,遂加快脚步走出,出声唤道:“师父。”

  张三丰回头,向着张翠山一招手,“翠山,你来看我这几个字如何。”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