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111)(3 / 8)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圣驾在江宁停了小半个月,康熙接见了许多大臣,还换了便服带着胤祉胤禛去外面亲自感受百姓的生活如何,江南富庶,自从官道通常,商贾来往便利,外出经商的人越来越多。

  商贾不只着眼于陆上,搭船出海的也越来越多。

  父子三人带着侍卫在外面溜达了几圈,然后就准备离开江宁,天气越来越暖和,马上就到雨季,再不巡视河道,等下了大雨再巡视就来不及了。

  黄河对中原人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远古开始,这条大河就养活了无数人,同样也吞噬了无数人的生命,历朝历代,治理黄河都是重中之重。

  明朝末年战乱频繁,河堤多年失修,洪涝灾害频发,大的决堤就有八十多次,已经没法说到底是天灾还是人祸。

  康熙继位的时候,黄河已经到了不得不治理的地步,再不治理,黄河周边就真的不能住人了,百姓可以迁移到别的地方,但是沿岸都是上好的庄稼地,难道也荒着不成?

  黄河淮河没法合流入海,运河也受到波及,漕运受阻,影响的不只有河岸两边的百姓,更是全天下。

  江南的粮食主要靠河道运输,如果漕运受阻,麻烦可就大了。

  在大家伙儿收拾好东西要离开江宁的时候,胤祈终于克服了水土不服,可怜的九阿哥好不容易随驾来了次江南,愣是在织造府中一次门都没出过,简直是闻着伤心,见者落泪。

  康熙要巡视运河,车队没有按着来时的路回去,而是绕到运河,顺着河道前行。

  外面悄无声息开始下雨,胤禛拉上帘子不让风吹进来,不紧不慢的给弟弟们讲历朝历代如何治理黄河。

  从上古神话到春秋战国,治水基本采用都是疏通为主,围堵为辅,大禹治水便是如此,将地形地势熟记于心,然后沿着低洼的地方,以人力硬生生将河道挖开,让黄河能够沿着原本的道路入海。

  孟子有言,禹之治水,水之道也。

  所谓的道,就是利用水往低处流的现象来治水,黄河淤泥多,将河道挖宽,水就能继续往大海的方向流,而不是走到半路就决堤。

  但是人力毕竟有限,上游不断的有泥沙冲下来,拓宽河道治标不治本,等到春秋战国时期,百姓越来越多,住在上游还好,下游的百姓简直苦不堪言,一旦遇到黄河决堤,身家性命就都保不住,于是,治水又变成了围堵。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