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一九章 【统帅之选】(3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武将列钻出一名武将,粗声粗气地道:“圣上,他们要是不答应,臣愿意去将他们捆到京都来。”

  众人看去,乃是枢密院前军司卫宋飞。

  ……

  大楚立国初期,便开始给文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毕竟打天下需要武将,而治天下,却是需要胸有韬略的文人。

  不过初期,毕竟建功立业的是一大群武将们,所以对于武将的态度还是比较温和,加官进爵,锦衣玉食,待遇也是极高的。

  但是楚国的天子们心里很清楚,武将掌军,终归是大忌,对于皇权,时刻都存在着威胁。

  很有序地,大楚随着朝政的稳定,已经很有计划地分解庞大的军事行营,于是重新建制。从建国初期的集团军队模式分解成各州行营模式,相对于初期集团军的动辄七八万人编制,行营军已经大大缩减到两万人左右的编制,而且武将的权势越来越弱,到阳武帝时期,军队的调度权力已经完全不在武将的手里,武将的职责已经仅仅是训练军队而已,即使如此,为了防备长时间的领军会造成武将权势的增重,每隔两年,各州行营的武将都会进行互调,于是武将们又要面对新的兵士,最大限度地杜绝了武将权势的上升,但也同时让将与兵的感情淡漠无比。

  军队的真正调配权,已被皇帝借用枢密院和各州文官掌握着,单以各州行营军力而言,对于皇权是不存在任何威胁的。

  即使是刚刚退出历史舞台的开国三大王族,虽然和三大卫戍军有着秘密的联系,但是在表面上,也是没了控制权,更毋论其他的武将了。

  到了德庆帝登基时,除了边关大将军的麾下武将外,大楚境内各州的武将几乎都处于无作为的状态。

  武将们吃穿不愁,过得虽然富贵,但是却绝对没有调兵权力了。

  一旦需要用兵,由枢密院和兵部议出合适的武将人选,尔后由皇帝亲自决断,赐予兵符,拜将出师。

  至于朝中武将,那更是毫无作为,成日里憋闷得很,毫无用武之地。

  这一次西北叛乱迹象出现,从内心来讲,武将们反而有些兴奋。

  军人,理应征战沙场,马革裹尸亦无怨无悔,他们厌恶自己的生命在一种平淡的状态下度过,因为太平年头虽然是很多人梦想的,但是武将们却无法在太平年代展现他们的价值。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