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5 坦克炮之争(2)(3 / 4)
很简单,来源于br-271n穿甲弹,前面说过,该弹在1000米的距离上可以击穿140毫米均质钢版(九十度),这可是比d-5系列用ap穿甲弹的数据漂亮多了,至于你问d-5为啥不用和br-271p一个档次的apcr,原因很简单,暂时还没有。所以,图哈切夫斯基认为他赢定了,甚至还有些胜之不武的遗憾。
比武很快就开始,两辆分别装备有zis-2和d-5t的t-34缓缓驶到预定射击位置,开始第一轮的比试。第一轮射击的目标设置在五百米外,这是两座由两层不同硬度装甲钢制成的靶板,叠加在一起的厚度大约是100毫米。
首先开始射击的是t-34-57,其细长的炮管就像一根牙签插在了炮塔上,不过千万不要小看了这跟牙签,它的威力不可小觑。随着一声轰鸣,细长的炮管里猛然喷射出一团火焰,巨大的炮口冲击波让在场的元帅和将军们浑身一震。
紧接着开始射击的是t-34-85,在外观上它没有t-34-57那么特殊,炮口的火焰和冲击波也没有那么震撼。相比之下,在场的元帅和将军们谈论得更多的还是t-34-57。
第一轮射击一共要进行十发射击,之后靶板将被运送到元帅和将军们面前展示。其实这一轮展示意思不大,在500米距离上,不管是zis-2还是d-5t都可以轻松击穿100毫米靶板。所以运送到元帅和将军们面前的靶板上只有二十个整齐的弹洞。
“这仅仅是个开始,”图哈切夫斯基有些得意的说道,“接下来用不了多久就会分出胜负了!”
对此李晓峰仅仅是耸了耸肩,在他看来图哈切夫斯基就是一个急于显摆的小孩子,作为一个“大人”他肯定不能跟熊孩子一般见识。
很快当新的靶板被换好之后,第二轮的测试就开始了,这一轮射击距离是750米,为什么是这个距离呢?原因很简单,二战中最常见的反坦克距离就是750米左右。在这个距离上炮手们的命中率最高,而且穿甲弹的效果也基本能发挥出来。至于更近或者更远,其实都不是主流。
太近了,比如500以内,不管是对于进攻的一方还是防守的一方来说,都太危险。在这个距离上哪怕是虎、豹、is-2之流的大块头生存性也难以保证。至于更远,比如1000米甚至1500米以上,不是没有炮手开火,而是在观瞄设备比较简陋的那个时代,命中率实在不好保证,只有经验丰富的炮手才能在这个距离上摧毁目标。至于更远的距离,比如两千米以上,在这个距离上射击必须有天时地利人和以及运气的帮助才能击中目标。只有很少一部分炮手才做得到。
750米开外的旷野上,树立了两块靶板,比较有意思的是,靶板的厚度增加了二十毫米。可能有同志会奇怪,不是越近穿甲弹威力越大吗?怎么离远了反而还增加靶板厚度,这不是增加难度吗?
没错,图哈切夫斯基就是要增加难度,在750米的距离上,zis-2使用br-271n时穿甲威力大概能维持在150毫米(九十度)的水平上。哪怕靶板增加20毫米,对zis-2来说问题不大。
但是这对于d-5来说问题就不小了,以图哈切夫斯基的了解,d-5发射ap弹时,在750米的距离上极限穿甲厚度大概是115毫米到120毫米的水平。也就是说,d-5想要击穿靶板恐怕是要看运气的。更多的可能是无法击穿靶板。
说白了,图哈切夫斯基就是故意的,他就是要通过增加靶板厚度的方式向在场的元帅和将军展示zis-2的优越性能,而d-5将是衬托zis-2的最好绿叶。
第二轮射击很快开始了,对于zis-2和d-5来说,打完十发炮弹,这也就是分分钟的事情。图哈切夫斯基举着望远镜虽然看不清远方的靶板是个什么情况,但是他真的有些迫不及待了!他真是迫不及待的想要打脸了。
不过当两块靶板再次被抬到他面前时,图哈切夫斯基的脸色瞬间就垮下来了。原因非常简单,被d-5射击的那块上干干净净的有十个窟窿,d-5很漂亮的击穿了这块靶板,没有出现一次未穿透的现象。
↑返回顶部↑
比武很快就开始,两辆分别装备有zis-2和d-5t的t-34缓缓驶到预定射击位置,开始第一轮的比试。第一轮射击的目标设置在五百米外,这是两座由两层不同硬度装甲钢制成的靶板,叠加在一起的厚度大约是100毫米。
首先开始射击的是t-34-57,其细长的炮管就像一根牙签插在了炮塔上,不过千万不要小看了这跟牙签,它的威力不可小觑。随着一声轰鸣,细长的炮管里猛然喷射出一团火焰,巨大的炮口冲击波让在场的元帅和将军们浑身一震。
紧接着开始射击的是t-34-85,在外观上它没有t-34-57那么特殊,炮口的火焰和冲击波也没有那么震撼。相比之下,在场的元帅和将军们谈论得更多的还是t-34-57。
第一轮射击一共要进行十发射击,之后靶板将被运送到元帅和将军们面前展示。其实这一轮展示意思不大,在500米距离上,不管是zis-2还是d-5t都可以轻松击穿100毫米靶板。所以运送到元帅和将军们面前的靶板上只有二十个整齐的弹洞。
“这仅仅是个开始,”图哈切夫斯基有些得意的说道,“接下来用不了多久就会分出胜负了!”
对此李晓峰仅仅是耸了耸肩,在他看来图哈切夫斯基就是一个急于显摆的小孩子,作为一个“大人”他肯定不能跟熊孩子一般见识。
很快当新的靶板被换好之后,第二轮的测试就开始了,这一轮射击距离是750米,为什么是这个距离呢?原因很简单,二战中最常见的反坦克距离就是750米左右。在这个距离上炮手们的命中率最高,而且穿甲弹的效果也基本能发挥出来。至于更近或者更远,其实都不是主流。
太近了,比如500以内,不管是对于进攻的一方还是防守的一方来说,都太危险。在这个距离上哪怕是虎、豹、is-2之流的大块头生存性也难以保证。至于更远,比如1000米甚至1500米以上,不是没有炮手开火,而是在观瞄设备比较简陋的那个时代,命中率实在不好保证,只有经验丰富的炮手才能在这个距离上摧毁目标。至于更远的距离,比如两千米以上,在这个距离上射击必须有天时地利人和以及运气的帮助才能击中目标。只有很少一部分炮手才做得到。
750米开外的旷野上,树立了两块靶板,比较有意思的是,靶板的厚度增加了二十毫米。可能有同志会奇怪,不是越近穿甲弹威力越大吗?怎么离远了反而还增加靶板厚度,这不是增加难度吗?
没错,图哈切夫斯基就是要增加难度,在750米的距离上,zis-2使用br-271n时穿甲威力大概能维持在150毫米(九十度)的水平上。哪怕靶板增加20毫米,对zis-2来说问题不大。
但是这对于d-5来说问题就不小了,以图哈切夫斯基的了解,d-5发射ap弹时,在750米的距离上极限穿甲厚度大概是115毫米到120毫米的水平。也就是说,d-5想要击穿靶板恐怕是要看运气的。更多的可能是无法击穿靶板。
说白了,图哈切夫斯基就是故意的,他就是要通过增加靶板厚度的方式向在场的元帅和将军展示zis-2的优越性能,而d-5将是衬托zis-2的最好绿叶。
第二轮射击很快开始了,对于zis-2和d-5来说,打完十发炮弹,这也就是分分钟的事情。图哈切夫斯基举着望远镜虽然看不清远方的靶板是个什么情况,但是他真的有些迫不及待了!他真是迫不及待的想要打脸了。
不过当两块靶板再次被抬到他面前时,图哈切夫斯基的脸色瞬间就垮下来了。原因非常简单,被d-5射击的那块上干干净净的有十个窟窿,d-5很漂亮的击穿了这块靶板,没有出现一次未穿透的现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