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1 下一代们(4 / 4)
而且这还是最简单的车体制造,更大的技术难题还在于发动机和变速箱。b2系列发动机因为用了较多的铝合金,其生产性能其实是比较差的。看看德国人在二战中也试图生产柴油机,但最后却不得不放弃了,可见当时的柴油机并不是谁都能玩的。尤其是对于技术比较薄弱的苏联来说,能用b2暴兵,真心是不容易。
再说变速箱,传动系统始终是苏联最薄弱的所在,精密的齿轮加工对于粗狂的毛子来说,确实不容易。实际上不管是t-34还是斯 大林系列重坦,其变速箱相对于英国、美国和德国来说,真心只能说简陋。
一个固定轴机械传动装置苏联都弄得磕磕巴巴,以至于在二战中t-34需要背着一台备用的变速箱参加战斗。可见其可靠性和寿命是多么渣。
所以,对于乌斯季诺夫来说,怎么利用好苏联现有的资源,将其整合起来大量的生产军队急需的坦克,就是一大考验了。事实证明,这个年轻人干得非常不错,当德国人从1941年七八月份到1942年7月这一年多的时间生产出了将将一千辆四号坦克和两千多辆三号坦克时,苏联的三个坦克厂却在乌斯季诺夫的督促下生产了近七千辆t-34-76和一千余辆t-35a(不算北方工业产量)。
这么说吧,仅仅是中型坦克一项,苏联就同对手拉开了差不多三倍的差距! ↑返回顶部↑
再说变速箱,传动系统始终是苏联最薄弱的所在,精密的齿轮加工对于粗狂的毛子来说,确实不容易。实际上不管是t-34还是斯 大林系列重坦,其变速箱相对于英国、美国和德国来说,真心只能说简陋。
一个固定轴机械传动装置苏联都弄得磕磕巴巴,以至于在二战中t-34需要背着一台备用的变速箱参加战斗。可见其可靠性和寿命是多么渣。
所以,对于乌斯季诺夫来说,怎么利用好苏联现有的资源,将其整合起来大量的生产军队急需的坦克,就是一大考验了。事实证明,这个年轻人干得非常不错,当德国人从1941年七八月份到1942年7月这一年多的时间生产出了将将一千辆四号坦克和两千多辆三号坦克时,苏联的三个坦克厂却在乌斯季诺夫的督促下生产了近七千辆t-34-76和一千余辆t-35a(不算北方工业产量)。
这么说吧,仅仅是中型坦克一项,苏联就同对手拉开了差不多三倍的差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