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到民国好好学习生活 第422节(6 / 7)
三哥写了一本《寰球经济危机》,正在请国内外的学者帮忙斧正。他跟慕先生给社会党输送物资,据闻也进展得颇是顺利。近来又得到岳子璋先生回信,说岳先生正在蜀州考察建厂,三哥帮他监造机械也进展顺利。
珍卿还是一日日地忙碌,忙到烦腻,写了一首表达烦闷的打油诗,取了名字叫《呆若木鸡》,三哥乐悠悠准备谱曲歌唱,就想起一直想学学作曲,便到新索邦大学报了作曲课。
三哥报了作曲课便说起旧事,说他三年前初登梁州境内,所见村寨镇甸真像原始社会,到处看见染疫的村人居民,麻木无望如行坐在黄泉路上,他想社会的黑暗无处不在:勤劳得像工蜂的中国底层百姓,最基本的生命尊严都没有,何谈其他方面的尊严体面?可一代代烈士先锋前赴后继,努力了将近百年的光阴啊,却只造就愈加黑暗的社会吗?当时在梁州的旅行环境也恶劣,他常常怀疑努力是否有益,国家民众是否有光明前途。他在荒凉黑暗的精神世界,一日日地摧残着自己。连见惯死亡的二姐,也讲不出一点昂扬的话。
有一次他们在山林中行路,夜宿荒郊躺在行军榻上,忍受着无处不在的蚊蚋滋扰,陡然从梵宇中传来仙音似的,细听一阵着跟二姐、姐夫讨论,才知是某处山民的缥缈歌声。那歌声是愁闷的缠绵的,无奈的愤怒的,却影影绰绰地留存着审美。三哥在那一夜忽然醒悟:尚有心情歌唱的梁州山民,想来心里尚存一丝希望吧,也许是他的生活太优渥,难免以己度人,认为梁州的生活不是人过的。
三哥从那时就生出念头,可编些写振奋人心的音乐,先试试给他麾下的工人提神振气,或者给寻常百姓提供音乐。想要创作思路源源不绝,他还是愿意接受正规的教育。编曲不过四五门课程,离开欧洲前打发时间正好。
珍卿很赞成三哥的决定。理想可以是宏大的征程,斗争可以是血色的浪漫,但生活一定是具体而现实的。
珍卿吐槽自己忙碌的打油诗,未尝不是化沉重枯燥的生活,为轻快无脑的文学小馒头,吃着没什么营养但有乐趣。
第466章 趣味相投的新友
与三哥难得的闲情逸志对比, 珍卿比前阵子还忙一些。除了兼顾学业和临摹大业,还在做散失文物图书的资料目录。有暇还读前辈译的中外经典,时常琢磨自己的翻译事业, 是主打中译外还是外译中,或者继续古典诗词的外译工作。
想多少中外的大家学者, 成名前著作累累, 成名后却建树寥寥, 除了社交应酬虚耗了光阴, 也是抓不住事业的重点, 常常这人请那人托的,做学问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结果到最后样样稀疏平常。珍卿很怕步了前人覆辙, 早将事业定位在文学、翻译、绘画三方面,不打算向别的方面过多旁骛。可是这三个领域事务已经很庞杂。
珍卿大量阅读前辈译作后,审慎地决定先做外译中, 就先译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珍卿如今做事多取务实态度, 选择莫泊桑作品也是为此。莫泊桑的现实主义风格, 令他对腐朽社会的批判撼动人心,对中国的年轻人更有教育启迪意义, 而珍卿准备在作品本身的批判性中, 注入她的翻译理论先天带来的美感。
她先按部就班通读《短篇小说集》,驾轻就熟地开始新的文字翻译游戏。忽然一天, 看到国内报刊又出奇谈怪论, 又抽空在报纸上跟人打嘴仗了。
海内外总有些数典忘祖之辈, 不遗余力地菲薄自己祖宗的文化, 跟食古不化的遗老遗少一样讨厌。先前国内有一个叫孟鹤吟的所谓崇洋爱国派, 发表系列文章说中国若欲自救, 应当潜心做由上至下全盘西化的工作。此人认为中国的科技、产业、交通、教育、医疗等,都应该像东洋人那样通盘西化,因中国的文化制度太低效腐败……
孟鹤吟的文章引出不少同道中人,纷纷跳出来鼓吹全盘西化。比如他们对中医中药的否定。其实,清末就有留学东洋的半吊子,以西医理论全盘否定中医中药,这在国内早是老生常谈,叫人见怪不怪。令人瞠目的是,有些食洋不化的疯狂奇葩,竟想废除中国的饮食服裳,还说连丧葬礼仪都该学习西方。一个笔名叫“创世纪”的狂人,竟敢在报上大放厥词,说叫全体中国人都用刀叉吃饭,说四四万人用两根木棍吃饭,西方的原始人看了都会觉滑稽可笑。
珍卿对当今的奇葩怪谈,早就见怪不怪不大动气,她也习惯以日常文字为武器,不停批驳那些奇葩的怪论,以正中国社会普通民众之视听,这回针对全盘西化的论调,写了一篇《论反对全盘西化》。
↑返回顶部↑
珍卿还是一日日地忙碌,忙到烦腻,写了一首表达烦闷的打油诗,取了名字叫《呆若木鸡》,三哥乐悠悠准备谱曲歌唱,就想起一直想学学作曲,便到新索邦大学报了作曲课。
三哥报了作曲课便说起旧事,说他三年前初登梁州境内,所见村寨镇甸真像原始社会,到处看见染疫的村人居民,麻木无望如行坐在黄泉路上,他想社会的黑暗无处不在:勤劳得像工蜂的中国底层百姓,最基本的生命尊严都没有,何谈其他方面的尊严体面?可一代代烈士先锋前赴后继,努力了将近百年的光阴啊,却只造就愈加黑暗的社会吗?当时在梁州的旅行环境也恶劣,他常常怀疑努力是否有益,国家民众是否有光明前途。他在荒凉黑暗的精神世界,一日日地摧残着自己。连见惯死亡的二姐,也讲不出一点昂扬的话。
有一次他们在山林中行路,夜宿荒郊躺在行军榻上,忍受着无处不在的蚊蚋滋扰,陡然从梵宇中传来仙音似的,细听一阵着跟二姐、姐夫讨论,才知是某处山民的缥缈歌声。那歌声是愁闷的缠绵的,无奈的愤怒的,却影影绰绰地留存着审美。三哥在那一夜忽然醒悟:尚有心情歌唱的梁州山民,想来心里尚存一丝希望吧,也许是他的生活太优渥,难免以己度人,认为梁州的生活不是人过的。
三哥从那时就生出念头,可编些写振奋人心的音乐,先试试给他麾下的工人提神振气,或者给寻常百姓提供音乐。想要创作思路源源不绝,他还是愿意接受正规的教育。编曲不过四五门课程,离开欧洲前打发时间正好。
珍卿很赞成三哥的决定。理想可以是宏大的征程,斗争可以是血色的浪漫,但生活一定是具体而现实的。
珍卿吐槽自己忙碌的打油诗,未尝不是化沉重枯燥的生活,为轻快无脑的文学小馒头,吃着没什么营养但有乐趣。
第466章 趣味相投的新友
与三哥难得的闲情逸志对比, 珍卿比前阵子还忙一些。除了兼顾学业和临摹大业,还在做散失文物图书的资料目录。有暇还读前辈译的中外经典,时常琢磨自己的翻译事业, 是主打中译外还是外译中,或者继续古典诗词的外译工作。
想多少中外的大家学者, 成名前著作累累, 成名后却建树寥寥, 除了社交应酬虚耗了光阴, 也是抓不住事业的重点, 常常这人请那人托的,做学问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结果到最后样样稀疏平常。珍卿很怕步了前人覆辙, 早将事业定位在文学、翻译、绘画三方面,不打算向别的方面过多旁骛。可是这三个领域事务已经很庞杂。
珍卿大量阅读前辈译作后,审慎地决定先做外译中, 就先译短篇小说之王莫泊桑的《短篇小说集》。珍卿如今做事多取务实态度, 选择莫泊桑作品也是为此。莫泊桑的现实主义风格, 令他对腐朽社会的批判撼动人心,对中国的年轻人更有教育启迪意义, 而珍卿准备在作品本身的批判性中, 注入她的翻译理论先天带来的美感。
她先按部就班通读《短篇小说集》,驾轻就熟地开始新的文字翻译游戏。忽然一天, 看到国内报刊又出奇谈怪论, 又抽空在报纸上跟人打嘴仗了。
海内外总有些数典忘祖之辈, 不遗余力地菲薄自己祖宗的文化, 跟食古不化的遗老遗少一样讨厌。先前国内有一个叫孟鹤吟的所谓崇洋爱国派, 发表系列文章说中国若欲自救, 应当潜心做由上至下全盘西化的工作。此人认为中国的科技、产业、交通、教育、医疗等,都应该像东洋人那样通盘西化,因中国的文化制度太低效腐败……
孟鹤吟的文章引出不少同道中人,纷纷跳出来鼓吹全盘西化。比如他们对中医中药的否定。其实,清末就有留学东洋的半吊子,以西医理论全盘否定中医中药,这在国内早是老生常谈,叫人见怪不怪。令人瞠目的是,有些食洋不化的疯狂奇葩,竟想废除中国的饮食服裳,还说连丧葬礼仪都该学习西方。一个笔名叫“创世纪”的狂人,竟敢在报上大放厥词,说叫全体中国人都用刀叉吃饭,说四四万人用两根木棍吃饭,西方的原始人看了都会觉滑稽可笑。
珍卿对当今的奇葩怪谈,早就见怪不怪不大动气,她也习惯以日常文字为武器,不停批驳那些奇葩的怪论,以正中国社会普通民众之视听,这回针对全盘西化的论调,写了一篇《论反对全盘西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