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八七 只合别人跪我,这双膝盖,已然跪不得别人了(5 / 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所以这个距离,已经足够产生一个生意上的衔接点。

  所以最早,马桥镇这里就是一个供渔民们和农民们互通有无的小渔港而已,不过后来,慢慢的名气也有了。于是四里八乡的老百姓都过来做买卖。而这一线商机,也显然是让那些来自关内和南边儿府县的商人们给捕捉到了,这些商贾们赶着大车。商队带来了布匹、食盐、工具、农具、铁器、上等家具等等农民们所必须用到但是又无法自产的东西。而他们则是收购那些松花江特产的鲜美江鱼,山上的山参,农民们打的兽皮等等。

  运回南边儿。这就是能卖出大价钱的稀罕物。

  于是慢慢的,这里便从一个小渔港发展成了一个规模不小的镇子,镇子上面酒楼客栈一应俱全,一条主街上绸缎铺、布庄、野山货店应有尽有,总能有五六百户人家,三千来口百姓,在东北,算得上是一等一的繁华之地,也只次于那些城市而已。

  之前女真袭边,京军北伐。几次三番的大仗打下来,这里自然也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影响,周围的村子里的百姓都逃难去了,更别说这些住在镇子上略有些资财的人家。来自关内的商人早就拖家带口的逃了回去,那些不是关内的。只好往南,一路往南,逃得越远越好。

  马桥镇被大军几番肆虐,已经是成了一片废墟。

  不过民间的反应也是最灵敏的,他们对于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所在的那种眷恋,是后世已经习惯了漂泊和移居的人们所不能理解的。在武毅军喜申卫一战大败女真。鼎定了松花江以南的战局之后,那些听到了消息的百姓们便是纷纷的赶了回来,重建家园。

  之后连子宁的一系列的政策手段——重新划分耕地、建立完善的统治秩序、免除一年赋税、免费提供粮种农具甚至是耕牛——都使得这里重新恢复了安宁和平静,也开始焕发生机。

  再往后,等连子宁平定了松花江将军辖地内部的叛乱,重新畅通了商路之后,来自关内关外的商人们便又重新了回来——商人逐利,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人的胆子通常都会变得比较大,更何况武毅军威名赫赫闻达于天下,他们对武毅军也是相当有信心。

  经过了一年多的休养生息,镇子上又是重新恢复了繁华,或者说,比以前更加的繁华!

  因为镇远府可是完全是一座兵城,里面既没有集市更不会有自己的产出,其中的数十万大军以及数量庞大的后勤人员的吃喝拉撒都是武毅军统一规划解决的。而这几十万人的耗用,乃是一个极其庞大的数字——明朝史书中写到过,大明洪武末年,每天从南京城中往外运出去的热翔就足足要用上千辆大车来拉。

  镇远府虽然达不到这等程度,但是也差之不远了,他们每天所耗用的物资,所产出的垃圾,都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些物资,自然都是就近采买,而那些脏活累活苦活,武毅军士卒们自然是不会干的,于是又衍生出来无数个就业岗位。武毅军在民间评价甚好,从来没有仗势欺人或者是克扣工饷不给的情况出现,这等口碑之下,自然是都愿意给武毅军干活儿。

  距离镇远府不过是三十里的马桥镇,就是最大的受益者,这里是武毅军进行物资采买的中心,每日都能见到不少穿着武毅军军装的人在此进进出出,向从这里通向武毅军南门的大路上,各种运送物资垃圾的车队更是络绎不绝。甚至武毅军后勤总部还在这里设置了一个分支衙门,有专员在此驻守。

  而这些时日,更有不少商队闻着玉米成熟之后的气息而来,使得这个镇子变得更加的繁荣——有那么多的大粪肥田,这里的玉米长势也是格外的好。

  已经是深夜了,整个镇子已经是陷入了一片黑暗之中,只有有的院子里还透着火光,传来一阵阵的丝竹之声。那是一些颇有些身份商贾请来了戏班子,说不定是在宴客。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