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八二 奇袭1(5 / 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草原上似乎是刮起了一阵凌厉无比的黑色金风。

  脑温江西安福余卫的驻地,其实福余卫并不是仅仅生活在这里,东至福余卫,西到哈喇温山,南至朵颜山,北到黑龙江,这一片宽约四百里,南北足足达到了一千三百余里的广袤草原,都是福余卫的势力范围,也是其放牧的所在。

  福余卫五十余万人,便分布在这片区域,只不过脑温江西岸这片肥美的草场,聚集了格外多的族人而已,也是福余卫的汗廷所在地。这里牧草肥美,能养活的牛羊也多,因此这片汗廷周围五十里的不大的区域里面,有着二十万以上的蒙古人,而汗廷的蒙古人,大致在五六万左右。

  汗廷所在,自然就是分外的繁华。

  虽然是夜色深沉,但是这里却是火光明亮的紧,无数的帐篷在脑温江西岸铺陈开来,一眼望去,似乎是无边无际。

  这片聚居区内,并不缺少亮光,很多帐篷里面都透出来光亮,有的甚至在一片空地上,升起了巨大的篝火堆,烧烤着什么——那是外出打猎收获丰盛的牧民们在庆祝自己的好运,并且祈求无所不能的长生天继续保佑着自己。

  远远看去,似乎天上的繁星掉落在了这里。

  而这里与其他草原不同的是,在无数帐篷的旁边,还有这一片大约有里许方圆,规模不算小的板升城。

  板升城,时常见诸于一些史书之中,尤其是在新中国建国之后,某些人写的书中,曾对板升城的存在给予积极的评价,诸如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关外游牧部落接受农耕文明,促进了边疆各族人民的交流等等。

  而实际如何?

  所谓板升城,是对关外汉人城廓的称呼。

  关外,包括蒙古地区,其实汉人不少,不但不少,而且相当的多。因为元廷统治中原之时,设立辽阳、岭北两大行省管理关外的这片广袤地区,而为了开发关外,曾经从中原迁移了大量的百姓充填塞外,进行农耕开发。朱元璋起事,光复汉室之后,蒙古权贵们逃回草原,建立了北元,而就像是大明朝廷军队甚至是宫廷中都存在着不少蒙古人出身鞑官儿一样,关外这些汉人们并没有被蒙古人杀光,而是成功的融入进了蒙古人的的统治体系之中。

  这些留在塞外的汉人聚居形成了一个个的农耕部落,但是那并不是一种诗情画情、开荒垦山的普通百姓部落,而是一些形成了草原上的汉人豪强势力组织。在关外生存就得托庇于蒙古人的势力之下,他们心甘情愿地投靠了鞑靼瓦剌,把自己的族人奴役为奴,地位比普通的蒙人还要低贱得多。

  每次鞑靼掳边,这些人或收集情报,或为军前向导,或在边境内应。对待汉人,他们比蒙人更狠。最可恶的是,为了掳取大量农奴为他们耕地,为了掳夺汉人女子供他们淫乐,当蒙人年景好,不需要冒险跑来攻城掠地的时候,他们也会主动为双方制造摩擦,提供便利条件,以便在战争中可以得到大批人力可用。

  大明立国以垂百年,塞外的板升城可谓是蓬勃发展,这些板升城主,势力大的手下有数万汉人奴隶,中等的也有万余,便是少的,也是几千。
↑返回顶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