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九 泥团泥团满天飞(5 / 6)
中国的投石机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用人力在远离投石机的地方一齐牵拉连在横杆上的梢(炮梢,架在木架上,一头用绳索栓住容纳石弹的皮套·另一头系以许多条绳索,方便人力拉拽)将石弹抛出,分单梢和多梢。最多的有十三梢,最多需500人施放·威力极为的恐惧。这种十三梢的投石机甚至可以用超大的巨石一击砸毁城墙。
在宋以前投石机主要为人力或畜力发射型,即以大量士兵或者战马同时向一个方向骤然扯动牵拉索,拉起力臂将沉重炮石以抛物线射出。随后,蒙古军队因世界征战,将投石机发展到极为犀利和恐怖。
蒙古军队在攻城略地中认识到投石机的重要性,并迅速引进技术进行改进,设计了双弩背的复合弓结构·弹力更加强劲。同时,这样的弩机已有时用于发射特制的铁箭和燃油筒。随后,蒙古军队在征服花剌子模的过程中又从中亚引进了配重式投石机,将其称为回回炮。
回回炮是使用重物取代人力或畜力,士兵先利用绞盘将重物升起,装上炮石后,释放重物,炮石投出大幅减少操作的人员和空间,可以调整重物控制射程,投掷准确度大为提升并开始投射药物与燃烧物混合的化学武器、腐烂的人畜尸体等。蒙古铁骑是可以说是化学战的鼻祖了。
明军前期本来都是使用火器的,但是后来,废止火器之后,便重新把这投石机给打造出来,各处的边防要塞上面,都有投石机的存在。
在这个年代,投石机起到的作用和大炮差相仿佛。
明军的投石机承袭了蒙古军的规格,结构复杂,但是威力十分的强悍,城墙上这一百具投石机都是大型投石机。底下是一个长方形的木框,木框足有十米长,八米宽,是用两人合抱的巨木制造而成的。木框上面是五米高的构架,后面还用巨柱顶上以固定。吊杆长达六丈,而在构架上方固定着一个重达两万斤的平衡重锤。
这种规格的投石机,足以把二百到三百斤重的石块抛射出超过三百五十步的距离。
三百五十步,还不到一千米,但是当减轻投射的物体的重量的时候,就可以做到这一步。
事实上,用投石机去对付松散的步兵并不是一个好主意——因为一块巨石就算是因为巨大的动能而在地面上翻滚几下砸死或者说是碾死十个人就已经是极限了,更多的情况是巨石在砸死一个人或者是一个人都没砸死就因为巨大的重量和冲击力而陷入了地面。
除了恐吓一下攻城方之外寸功未立。
但是连子宁自然也有法子。
他还记得自己穿越之前看过的一本名为某血沸腾的大部头小说,里面有一段守城的桥段写的非常之精彩,让人热血沸腾,里面的主人公就是使用投石机守城,不是发射巨石,而是发射碎砖头······
碎砖头漫天飞舞而下,把攻城方砸的头破血流,死伤惨重。
他本来以为这是自己的原创,结果没想到跟熊廷弼等人一商量,才发现原来汉人的老祖宗早就发明了这个法子。
↑返回顶部↑
在宋以前投石机主要为人力或畜力发射型,即以大量士兵或者战马同时向一个方向骤然扯动牵拉索,拉起力臂将沉重炮石以抛物线射出。随后,蒙古军队因世界征战,将投石机发展到极为犀利和恐怖。
蒙古军队在攻城略地中认识到投石机的重要性,并迅速引进技术进行改进,设计了双弩背的复合弓结构·弹力更加强劲。同时,这样的弩机已有时用于发射特制的铁箭和燃油筒。随后,蒙古军队在征服花剌子模的过程中又从中亚引进了配重式投石机,将其称为回回炮。
回回炮是使用重物取代人力或畜力,士兵先利用绞盘将重物升起,装上炮石后,释放重物,炮石投出大幅减少操作的人员和空间,可以调整重物控制射程,投掷准确度大为提升并开始投射药物与燃烧物混合的化学武器、腐烂的人畜尸体等。蒙古铁骑是可以说是化学战的鼻祖了。
明军前期本来都是使用火器的,但是后来,废止火器之后,便重新把这投石机给打造出来,各处的边防要塞上面,都有投石机的存在。
在这个年代,投石机起到的作用和大炮差相仿佛。
明军的投石机承袭了蒙古军的规格,结构复杂,但是威力十分的强悍,城墙上这一百具投石机都是大型投石机。底下是一个长方形的木框,木框足有十米长,八米宽,是用两人合抱的巨木制造而成的。木框上面是五米高的构架,后面还用巨柱顶上以固定。吊杆长达六丈,而在构架上方固定着一个重达两万斤的平衡重锤。
这种规格的投石机,足以把二百到三百斤重的石块抛射出超过三百五十步的距离。
三百五十步,还不到一千米,但是当减轻投射的物体的重量的时候,就可以做到这一步。
事实上,用投石机去对付松散的步兵并不是一个好主意——因为一块巨石就算是因为巨大的动能而在地面上翻滚几下砸死或者说是碾死十个人就已经是极限了,更多的情况是巨石在砸死一个人或者是一个人都没砸死就因为巨大的重量和冲击力而陷入了地面。
除了恐吓一下攻城方之外寸功未立。
但是连子宁自然也有法子。
他还记得自己穿越之前看过的一本名为某血沸腾的大部头小说,里面有一段守城的桥段写的非常之精彩,让人热血沸腾,里面的主人公就是使用投石机守城,不是发射巨石,而是发射碎砖头······
碎砖头漫天飞舞而下,把攻城方砸的头破血流,死伤惨重。
他本来以为这是自己的原创,结果没想到跟熊廷弼等人一商量,才发现原来汉人的老祖宗早就发明了这个法子。
↑返回顶部↑